那么,高校如何理性选择适合自身的教材管理模式呢?
一是明晰管理模式尤其是教材管理模式的理论特征。从教材管理模式的内涵来看,首先其具有系统
二是了解高校教材的现实运行状况。以下就是我国高校已经采用或者正在探索的教材运行模式。第一种谓之服务型。顾名思义,即教材工作纯粹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教材基本建设投资、教材设备购置、教材研究与建设经费、教材管理人员工资等全部由学校负担,学校一律按招标价向学生供应教材,教材管理部门不存在任何经营与经济效益问题。这种教材管理模式已在我国高校实行多年,实践证明对稳定教学秩序,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是有利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服务型教材管理机制的经济效益是很低的。另一方面,教材管理人员也因劳动报酬少、生活福利低、劳动强度大、办公条件差、职称等问题的干扰,不安心本职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第二种谓之经营型。与服务型管理模式正好相反,教材管理工作也是经营性创收的过程,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不是其单纯的工作目标。教材管理部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持有书刊营业执照,自设开户银行、账号,教材费用由教材管理部门自收、自付、自管,建立相应的财务规章制度。它是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利于提高教材工作的经济效益,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繁荣教材服务市场,提高教材管理部门的职工福利待遇。但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教材管理部门往往为了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千方百计地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易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学校整体利益与本部门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对稳定学校教学秩序,保证“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以及稳定教材管理部门职工队伍也有不利的影响。第三种谓之服务经营型,是服务型、经营型两种模式相互借鉴、融合的产物。即教材管理部门既搞好对内服务,又搞好对内、对外经营,实行服务与经营相结合。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避免教材管理部门不顾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发生;另一方面,因教材经费收支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使得教材管理工作人员更加关心教材各项业务工作,工作积极性比较高涨,在经济上精打细算,尽量扩大服务范围,减少教材积压和报废,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处理不好管理与创收、服务与经营的关系,加之经营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沟通成本过大,就很容易造成学校的教材研究、教材建设、教材计划工作与教材供应工作分隔和脱节,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带来不利的影响。第四种谓之开放型。即高校教材管理中的教材供应职能通过市场化运作,完全由社会来担当,甚至教材研究和教材建设工作也可委托相应的教师来负责,学校层面上不设立教材管理部门。这种管理模式体现市场经济本质,标志着学校教材供应全面走向市场,从理论上讲是适合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管理模式的,国外发达国家多数采用这种教材运作方式。从发达国家的教材管理情况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应该是我国教材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但在我国高校,现阶段采取这种教材管理模式的内外部条件显然还是不具备的。
三是必须恪守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原则和规律。首先,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是高校教材管理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前提条件。其次,在教材管理及其改革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能力培养为中心,及时调配教材资源,降低工作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学生。再次,高校教材管理模式的差别更多地表现在校与校之间,即使同一类高校,教材管理目标尤其学校对教材工作的认识和观念也不相同,具体教材管理工作学校间的差异则更大。第四,教材工作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并不否认在服务过程中有所收益,但无论如何,服务教学科研是前提,在做好服务后再考虑经营与效益,绝不可本末倒置。最后,在教材管理模式中最具变数的是其实现方式。学校教材管理目标、对学生使用教材的要求、学生购置教材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高校所处地理位置等构成要素,静观是单个不变的量,组合起来就是无数善变的基元。这些变化基元有机组合的结果,就是性质、类型不同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
四是,高校教材管理模式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校内外部环境对其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首先,一所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类型、层次、成长方式,以及校内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状况,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方式。相应地,学校的教材管理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确定的。但在教材管理上的认识与观念上如果不相同,具体工作模式就会存在差别。其次,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来源是不同的,来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同经济承受能力家庭的学生,对教材内容、价格等的感受会存在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所采取的教材管理方式。再次,学校的师资水平与图书馆、教学设备等办学的软、硬条件,对教材管理模式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第四,地处京沪等文化市场繁荣、出版社云集之地的高校,与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的高校所采用的教材管理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地处京沪的高校,学生所需大部分教材可以就地供应,教材供应的时间、经济等成本远远低于边远地区的高校。最后,高校办学规模尤其专业招生规模的大小,对学校教材管理模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高校总体办学规模的大小可直接的影响其教材供应的数量与种类。
然而,无论高校采取何种类型的教材管理模式,教材研究、教材建设、教材计划、教材供应、教材评价等教材管理基本工作都不能丢,教材管理工作要素齐全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基于此,随着我国高校教材管理模式改革的深入进行,“小机关、大市场”的管理方式正越来越受到更多学校和教材管理工作人员的青睐与认可。所谓小机关,是指学校在其教务处(部)内设教材中心(科、室),负责教材研究、教材建设、教材计划、教材评价等工作,设置少而精的机关编制,推动教材发展、教材建设成果转化、教材使用引导等工作;所谓大市场,是指学校把教材供应工作从其教务处(部)单列出来,交给校外引进的教材供应商负责,接受学校教材管理部门的工作监督与指导,实行教材招标,最大限度让利于学生,学校向教材供应商提供教材供应场地,教材供应商同时向学校缴纳适当场地租赁费用,以减轻学校在教材管理上的投入成本。这种教材管理方式,比较容易兼顾学校、学生、学校教材管理人员、教材供应商等各方的情感和利益,北京地区一些高校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它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长远发展前景的。
总而言之,明晰管理模式尤其教材管理模式的理论特征,了解学校教材工作运作的现实状况,既符合教材管理模式构建的原则要求,又考虑到影响其形成的诸多因素,才能选择和确立符合高校自身办学实际、相对科学的教材管理模式。
(本文作者为武汉大学教务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