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球就是潘多拉,哪里寻找阿凡达

2010-03-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弛 我有话说

何必花大价钱在电影院里感伤于发生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的生态悲剧,你只要去一次麦当劳的养鸡场或者癌症研究所的动物实验室就足以明白:地球就是潘多拉,动物就是纳威族。

  《

动物权利研究》,[美]汤姆・雷根著,李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48.00元

《动物权利与人类义务》,[美]汤姆・雷根,[澳]彼得・辛格著,曾建平、代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40.00元

《阿凡达》的上映无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事件,好在它不但是一个娱乐事件,也是一个思想事件。据说这部电影让很多人“对未来很沮丧”,因为在那遥远的未来,人类还是和现在一样对其他生命视若草芥,对非我族类野蛮残忍,以至于只是靠一个人类和纳威人的杂合体阿凡达的觉醒改变了一切。我想动物权利理论的旗手彼得・辛格和汤姆・雷根一定会苦笑着说:何必花大价钱在电影院里感伤于发生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的生态悲剧,你只要去一次麦当劳的养鸡场或者癌症研究所的动物实验室就足以明白:地球就是潘多拉,动物就是纳威族。

要知道,动物是生态系统中和人类最相似也最密切的部分,如何看待动物是我们的生态价值观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但就如雷根的质问:如今的都市人和动物最经常接触的地方是哪里?答案是:餐桌上!

穿过主人和宠物之间的温情脉脉,穿过袋鼠和珊瑚作为主角的旅游广告,动物在我们的观念中到底是什么?《阿凡达》故事虽然简单,但里面对人类的观念却刻画的一丝不苟。首先悲剧的开始就是“资源”。商业大亨看中了纳威族家园树附近蕴藏的矿物,那是无可估量的财富。同样,在现实中,动物同样也被视为“资源”。这种观念在欧洲传统中有着坚实的神学根据,圣经和中世纪的教父阿奎那都说过,动物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阿凡达》里纳威族的原型显然是美洲原住民,就连杰克猎杀了一头鹿状生物之后,奈蒂莉伏在它身上的祈祷词都和《与狼共舞》里印第安人抚慰野牛灵魂的念白内容差相仿佛。

工业社会的“资源”观和纳威族的“共生”观是截然对立的。正如雷根讽刺的,在猎鲨者眼中,鲨鱼的价值不是一个生物,而只是昂贵的鱼翅;海豹的价值在于它的阳具,这些东西据说都用来滋补那些“虚弱的东方富豪”;同样,鲸鱼也被日本人看做油脂资源;北美的棕熊作为旅游资源吸引着有执照的猎手;而东南亚的海鸟滋养着源远流长的燕窝产业……凡是成为资源的东西,就将如被凌迟者身上一片一片割下来的肉,和自然的整体永远分离。

身为纳威族的奈蒂莉生动地解释了与之截然相反的“共生”观。她说,能量在世间流转,从被猎杀的兽类流进纳威人的身体,然后当纳威人死亡时流进了草木,又从草木回到兽类,能量总是处在借与还的无尽循环中。所以草木鸟兽对于纳威人来说不是“资源”,也不是自然专门为他们准备的恩赐,而是彼此共生在“自然圣母”中的同等族类。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史前时代的“万物有灵论”,恰相反,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揭示出来的一个事实。

当找到了资源之后,人类开始表演虚伪的一面,假惺惺地派杰克去同纳威人谈判,要做个“交易”:纳威人让出家园,回报就是避免在人类的高科技武器下种族灭绝。不出人类军事首领的“预料”,纳威人拒绝了交易。于是战争就开始了。毫无疑问,这个“交易”是荒谬的,一方几乎失去了一切,而另一方一毛未拔,但人类军事长官也许会说:我们可不是白赚人便宜,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来压抑自己战争的狂热和屠杀的渴望。

这种说辞的确厚颜无耻,但并不只会出现在《阿凡达》里。雷根就反击过类似的论调:对于养殖场里的动物来说,它们处在生物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它们摆脱了自然界中生存的种种危险和疾病,幸福地度过了一生。反正在自然界里也会死,而且可能还死于掠食者之口。所以,养殖厂里的动物实际上是和人类做了个“交易”,用生命交换一段饱足舒适的生活。

交易的说法是虚伪的,只给了杰克一个小时的时间让他动员纳威人离开家园,与其说是给纳威人一个机会,还不如说多给自己一些调试武器的时间。很快,剥夺迫不及待地开始了。

这样的剥夺我们在地球上已看到太多。雷根说,当家畜家禽养殖产业化之后,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剥夺开始了。美国目前每年屠杀的动物有100亿,其中绝大部分是鸡。在广州一地每年也有近万只猫被烹成佳肴。而且和养殖场主描述的田园牧歌般的场面相反,养殖场里的动物过着及其悲惨的生活,具体惨状在辛格和其他记者的报告中描述甚详。

除了商业养殖之外,以科学研究的名义实施的剥夺也同样让人咋舌。雷根质问,每年有多少青蛙死在小学生的生物课上,目的就是为了验证一条早就尽人皆知的神经反射现象!同样毫无必要的试验仍在很多化妆品、医学、心理学、生物学的各种实验中不断重复。试验是重复的,但用做实验品的兔子、狗、猴子、小白鼠等等是不能死而复生、重复使用的。

虽然人们都说,真正的动物就是那些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的动物,但人们却不断把野生动物列进宠物的名单,从鹦鹉到鲨鱼。再想想不计其数的动物园、海洋公园以及马戏团,有多少动物过着凄惨的生活。

如今基因保存和克隆技术更让人松了一口气,人们以为,只要把珍稀动物的基因保存在实验室里,即便它们全灭绝了,人类也有能力把它们制造出来。真的如此吗?即使我们能够克隆几种动物,但能够克隆所有的动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吗?

在《阿凡达》的编剧看来,人类是很难跟纳威族感同身受的,所以,拯救潘多拉星的重任只能落在一个混血族身上。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施韦泽说:“在我周围的所有生命意志中同样都存在丰富生命、提升生命、避免被毁灭的恐怖和伤害的渴望,不管它自己的表达,我是否能理解。”所谓万物皆同此心,人类和动物处在同一棵生命进化树上,即便我们不是阿凡达,也能感受到。雷根说,当注视笼子里那一双双眼睛,你即便不明白它们的快乐,你必定会感受到它们的痛苦。我们每一个人,曾试着感受动物们的内心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