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位学生家长给记者打来电话,诉说了一件让他感觉不爽的事:那天,他偶尔翻阅了一下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的英语课堂作业本,发现了一张“肯德基爷爷”的头像图,下书“KFC”,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广告”。电话中,这位家长问道:KFC登堂进入小学生作业本,这算不算广告?(3月29日《宁波日报》)
然而,事实上却已经为KFC做了广告,而且是免费的广告。这与春晚节目中,植入广告动辄几百上千万的收费相比,KFC真该偷着乐了。也因此,真不知这个有着一长串名字的看来很权威的“开发研究中心”,于这点市场经济的常识,是真不知还是假不懂:尽管没收人家一分钱,但在人们看来,依然是广告,也因此家长会“感觉不爽”。
据称“编辑之所以选择了KFC,主要是考虑到题目要贴近生活、来自生活,因为编辑觉得孩子们比较熟悉KFC,学起来也更容易记住。”然而有老师指出,这本作业本“面向全省学生,很多农村学校的孩子可能没有吃过或看到过KFC,所以这个题目不具普遍性”。显然,“植入”KFC,纯粹是依编辑的自我感觉。
也因此,编辑白白地奉送了KFC一个大礼也罢了,让人担忧的是编辑到底要以此传递给小学生怎样的价值观。众所周知,肯德基并不只意味着一个洋品牌快餐,而且体现着一种生活方式、外来文化,而这道“思考与抄写题”让小学生对着“KFC老爷爷的头像图”回答“Do you know the meanings?”,理解KFC的意思,而且还要抄写几遍。当诸如“KFC”已然强势地遍地开花,不是如家长建议的,“在教科书、作业本里增加一些国学的内容,特别是与我们自己民族有关的内容”,却还要如此地免费为他人做嫁衣裳,显然荒唐。
正如老师们担心的,“小学生判断意识较弱,作业本中出现KFC,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误导”。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就如一名小女孩所说,平时她最喜欢吃的就是肯德基,做作业做到这里,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晚上去吃肯德基的念头。显然,无论算不算广告,都足以让这些编辑大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