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机会受哈佛大学东亚系和费正清研究中心邀请,参加了FirstInternationalWorkshoponBiographicalDateaseforChina'sHistory(中国史传记资料数据库第一届国际研讨会)。会议时间虽短,但感触良多,因第一次获得和国内众多国际学术会议相比较的机会,就能看出两者举办同样的国际学术会议,差异在哪里。
第二,会议期间,就是安排学术活动,不穿插任何参观景点的活动。此次哈佛国际学术研讨会,共举行三天,会议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在会上有28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并在每场报告之后,都有评论和与会者自由发言。从上午8:45起,到下午6:00止。除了会议中间有15分钟茶点供休息外,都是紧张的学术活动。相比之下,如我曾主持过的国际学术会议,三天中至少一天是参观,名谓参观,其实就是游览当地风景名胜。这也并非我所主持的学术会议如此,我所参加过的不少国际学术会议,概莫能外。在国内,似成惯例。
相比之下,我们的学术会议显得比较松散,而哈佛大学的学术会议,注意力量高度集中在要讨论的问题上。在世界级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来自亚、欧、美的各国学者,都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拿出来,进行交流与切磋,使与会者对中国史传记资料数据库的全新研究有了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各国正在进行的、已做的有哪些工作,哪些工作尚未展开下一步需要考虑去做,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网上数据库,会碰到哪些技术难题,各国学者之间如何开展合作,等等,在短短的三天内,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与讨论,会议直奔主题,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者感到收获很大,会因为会议主办方未能安排参观波斯顿而产生埋怨。
第三,会议经费全用在会议学术活动上,不赠送任何礼品。
无需讳言,我们国内不少国际学术会议开得十分隆重,建立会议筹备领导小组,下设接待小组、会议秘书处,安排贵宾下榻宾馆,采购礼品。不少经费不是用在会议学术活动本身需要上,而是用在人际关系上。我这次参加哈佛大学国际学术会议,深感主办方懂得“矛盾论”,善于抓主要矛盾。我到哈佛的来回旅费,及会议期间食宿费,全由他们包了;并考虑我从万里之外的中国来,还额外多报销了两个晚上的住宿费。会议没有接待组,只在电子邮件上告诉你到波斯顿后,住哪条街几号宾馆。一切由自己解决。不过,也不是不管,对我这个第一次到美国的人,会议主持人包弼德教授请他的博士生到机场来接我,还是充满人情味的。会议期间,只安排了一次简朴的晚宴,一点礼品都没有。倒是包教授在家里设晚宴,二三十位外国学者在他家里品尝了美国的三明治、牛排。由此可以看出,哈佛国际学术会议经费全用在刀口上,不惜重金邀请国外学者与会,保证会议学术活动的圆满完成,此外,能省的钱就省了。当然,我不敢恭维哈佛会议的接待工作,相比之下,我们国内会议接待工作细?周到,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度,理应弘扬。
我有幸参加了哈佛“中国史传记资料数据库第一届国际研讨会”,就像品尝了一顿丰盛的“学术大餐”,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