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地球――人类移民火星之路》,欧阳自远、刘茜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第一版,28.00元
我小时候一度热爱搬家,这一部分要
在所有大行星中,能得到人类最持久、最热烈关注的非火星莫属。被关注得多了,误会自然也就多起来。最美丽的误会发生于1877年9月5日,那一天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利用火星大冲的机会观测并绘制了新的火星地图,那上面记录了40条位于火星表面的河道。不过,当他的观测报告和火星地图被译成英文时,“河道”一词被译成了“运河”。有运河就有开凿运河的智慧生命,公众对于火星生命的兴趣就这样被点燃,尽管空间时代的来临终结了关于火星运河的传说,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人类在火星上寻找生命迹象的热情,更何况在大行星中与地球环境最为接近的就是火星。有了如此的铺垫,人类移民火星的想法自然也就顺理成章。这也构成了此书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对人类探索火星的历程进行历史的记述,对人类技术可能达到的程度加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未来展望。除此之外,还用专门的一节描绘未来“火星生活”的可能场景,那像是科幻小说中常常出现的画面,但是谁能说它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现实呢?
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时候会令人类对自己的驾驭力信心满满,但此书作者显然并未沉醉于人类依恃技术而取得的“胜利”中。在依据现有的和未来可能的技术展望人类通往火星之路的同时,作者也对人类工业文明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人类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这场生存的竞争,我们是不是已经胜利过头了?……人类创造了现代的工业文明,却又被工业文明的大潮所裹挟。我们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生活,却很少认真思考这样的生活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置身于‘全人类’这个庞大的群体之中,单个的个体显得如此渺小,以至于我们一直对地球的承载能力深信不疑,并误以为它还将永远任我们这样予取予求下去。”“假如我们能够从人类现代文明的美梦中稍微清醒一下,正视我们所面对的资源现状――结论想必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作者看来,“(尽管)移民火星是人类的一种可以期待的出路,但还很遥远,很艰难。即便是将来实现了移民,地球也还是人类的大本营,是我们最后的、最基本的生存根基所在。如果人类不能很好地保护地球――人类当前唯一的家园,也许会在我们的移民梦想和移民努力还没来得及实现之前,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就先行崩溃了。那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说到人类的空间探索,人们常常会提到齐奥尔柯夫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有梦想才有未来,冲出摇篮的梦想也许是所有未来中非常美妙的一个,不过,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也许还应该记住的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地球公民,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科学技术,展望人类社会在宇宙间繁盛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