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暑期导读之教育读物

2010-06-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庆明 我有话说

  为什么读教育书?

儿童阅读童话童诗、动漫动画等儿童文学作品,尽在情理之中,但让他们阅读似乎属于教师、家长视阈的“教育读物”,是不是让人觉得不合情理?

现在的学生手头似乎并不缺少“教育读物”,那是一些教师、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逼迫或诱使孩子们购买的“教辅读物”,有

的甚至就是教师用的“教案精选”!教师一提问,学生马上就从“教案选”里找到“精确答案”,教师也拿出时尚的“赏识教育”手段给予很高的鼓励。我想首先声明的是,这样的教育读物不在推荐之列,如果能对它们实施“定点清除”,当然更好。

诚然,没必要让孩子们读那些枯燥乏味的教育学作品,它们本不属于儿童读物。甚至教师也没有必要读。我自己是教教育学出身的,但却几乎从来不向教师推荐那些“教育学者”写出来的似是而非的“教育读物”。在我看来,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的“教育读物”更能洞悉和揭示教育的真谛,像洛克的《教育漫话》、康德的《论教育》、席勒的《美育书简》、爱伦・凯的《儿童的世纪》、洛扎诺夫的《箴言与观察》、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施特劳斯的《什么是自由教育》,等等,不过,儿童阅读这些作品还是有些困难的。那么,适合儿童阅读的“教育读物”又是什么呢?

李庆明特级教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深圳)附属学校校长。

出版著作、教材《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学教程》、《中学德育概论》、《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论》等多部。

最广义的儿童“教育读物”适合所有优秀的儿童读物,因为它们都有陶冶情操、濡染人格、净化心灵的教育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教育价值”的儿童“读物”。但我们所说的,则是比较狭义的儿童“教育读物”,也即那些围绕“教育主题”的儿童“教育读物”,例如儿童文学中的“教育小说”(德语Bildungsroman,英语initiationstories)。不过,这类读物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侧重关注儿童成长或发展的儿童“教育读物”,“教育小说”中描写儿童的“成长小说”,包括许多成长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童话或童话小说等,就是这类教育读物,它描写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困惑、苦恼,逐步逐渐成熟,教育的场景不单纯在学校或家庭,许多是在社会环境里,教育者也不一定是教师或家长,而是生活或儿童本身,成长的方式常常是“自我教育”。比如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高尔基的《童年》、格拉斯的《铁皮鼓》、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戈尔丁的《蝇王》、黑塞的《在轮下》、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凯勒的《绿衣亨利》,以及无数蕴涵成长主题的民间童话。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成长小说并不局限于儿童的成长,往往从儿童时期延伸到婚后,像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托马斯・曼的《魔山》、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等。中国许多“成长小说”,如李绿园的《歧路灯》、叶圣陶的《倪焕之》、巴金的《家》、柔石的《二月》、郁达夫的《沉沦》、张天翼的《包氏父子》、钱锺书的《围城》、鹿桥的《未央歌》、老舍的《二马》、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等,多突破儿童时期,在更宏大的社会语境里叙述人的精神历练。这些作品是否适合儿童阅读,需要我们审慎选择。

另一种教育读物,讲述的是学校或家庭比较正规的教育故事或教育理想,如卢梭的《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大江健三郎的《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曹文轩的《草房子》、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加上那些由作者向儿童读者直接间接传播某种思维、道德等学习或人生的观念与建议的童书,如冰心的《寄小读者》、舒比格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贝内特编写的《美德书》、柏尼菲等编著的《儿童哲学智慧书》、杨森和施托伊纳格尔合编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答儿童问Ⅰ》等,可以说是相当“正规”的儿童教育读物了。

当然,要将儿童教育读物中的成长维度与教育维度区分得十分清楚也不容易,它们常常是纠结、交织在一起的。威廉・狄尔泰在《体验与诗》中就曾指出,教育小说中教育和成长两个维度尽管各有倚重,但却是相互交融的。他认为,教育小说同传记小说的区别在于,教育小说自觉、富于艺术地表现个体生命历程的普遍人性,让我们从中把捉人类存在的整体意义,教育促使个体生命从一个阶段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而且这种进步可以被读者以教育者的眼光直观看到。生命成长与生命教育相互作用,共同展现出“永不消逝的生命之乐的光辉”。这番阐释对我们辩证地理解上述两种儿童教育读物很有裨益。

教育读物首先可以帮助儿童认识自我,这一点毋庸置疑。大部分孩子都对成长小说(包括隐含成长主题的神话、传说和童话)这类教育读物着迷,是因为他们从中直观到自身,产生“异质同构”的心理共鸣和审美愉悦,并汲取了生命发育和成长的丰富养料。其次,儿童阅读教育读物实际上是端坐在一个特殊的课堂――用文字编织的梦幻课堂,聆听心灵导师讲述心路历程,启迪学习智慧。更耐人寻味的是,儿童阅读《爱弥尔》、《爱的教育》这类教育读物,可以从儿童智慧的角度建立自己对教育独特而卓越的见解,我相信,这些在阅读中不断增长的见解会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使校长和教师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这才是最理想的教育。“儿童是成人之父。”(华兹华斯)儿童有时的确比大人有更好的教育见解和建议,只是我们缺少倾听罢了。

  ◆李庆明推荐:最具阅读价值教育书◆

(2008年3月~2010年5月)

  《你好,小读者》秦文君/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21.00元

八十多年前,想做回孩子的冰心用温馨与睿智写出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八十年后的今天,秦文君用她的真情与智慧和她的小读者们轻声絮语。偶像、早恋、友谊、亲情、阅读、写作、兴趣、爱好、学业、竞争……每封回信都饱蘸真情。这是两代人的心灵牵手,这是作家与读者的呼吸与共。《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著,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4月版

淘气的孩子真多,能够理解他们宽容他们的却少得多了。小豆豆就是这样一个淘气的孩子,她遇见了很多不了解孩子的老师,所以一再被退学。幸好小豆豆的妈妈不放弃,幸好她遇见了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只有多读这样的书的人,才会真正了解童年的秘密。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大江健三郎/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20.00元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人为什么要活着?”“想要变成怎样的人?”……小小的脑袋里,往往藏着太多的为什么。该书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回忆录,他回顾了自己成长的路途,以一个年近六十岁老人的角度,重新解答自己当时的疑惑。

《草房子》曹文轩/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18.00元

“草房子”是一个童话般美丽的隐喻,一种纯净素朴而雍容高贵的精神象征。油麻地小学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蜿蜒自在连成一片,草木自由放纵地生长于其间。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少男少女如诗如画催人泪下的故事。它以诗意般的吟哦,牧歌式的唱赞,完成了对完美人性的叙事,对苦难历史的净化,对喧嚣现实的超越。

这是一部纯美的教育小说,更是一部精神成长史。每个人的儿时记忆里,都会有自己的草房子,自己的油麻地。

《美德书》[美]贝内特/编著,何吉贤/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5月版,100.00元

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信念,多么美好的词语。在人类美德的长廊中,它们无疑是人类作为一个种群得以衍续、发展的理由和支柱。将这些汇集成书,以道德传播的名义,用寓言、童话、传记、法典、历史传说等多种形式,具体清晰的指导、规劝和训练,正是道德的训练,情操的训练,幼年良好习惯的养成。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德]舒比格/著,[德]贝尔纳/图,廖云海/译,四川少儿出版社 2006年10月出版,28.00元

这是一本随意的书,你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开始;这也是一本很干净的书,读着读着就会让自己变得安静下来。就像一个小小的孩童,不经意地就吐出了智者的呓语。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法]拉贝[法]毕奇/著,潘林、刘岩、王川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出版,158.00元

孩子分明是天生的哲学家,所以他们会去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会提供很多丰富多彩的答案,会关心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会对这个世界非常好奇。生与死,对与错,信仰和传说,自由与不自由,幸福与痛苦,战争与和平,暴力与非暴力,公平与不公平,男孩儿与女孩儿……宏大的人生命题,深沉的哲学思考经由一帧帧风趣幽默的图片,浅显的话语表述出来,哲学不再是书斋里古板的老头儿,哲学坐在了小凳子上,成为了孩子的玩伴。

  《贝贝熊系列丛书》[美]斯坦・博丹、简・博丹/绘著,张德启/等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这是一套很庞大的系列丛书,字数也很多,很难想象有多少孩子会喜欢读它。可是,它却迷倒了很多的孩子,甚至家长和老师。它所描述的故事恰巧是孩子们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是孩子们成长中要遭遇的问题,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处世、交往、精神、感情等等方面的影响很重大。这样的道德教化和行为习惯教养的力量从故事里传达出来,强大到令人惊讶,以致你不得不叹服,该书的作者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是多么地细致入微。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年8月出版,28.00元

教育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普通的教室里一样可以诞生奇迹。雷夫・艾斯奎斯,美国的传奇教师,曾获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注重“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提倡“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他用近25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