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事件,它使世界经济和社会经历了一次凤凰涅?。但是,大萧条之于中国的影响却被淹没在中国紧随其后的各种政治和军事事件中,很少被人重视。城山智子教授在本书中从货币金融的视角考察了大萧条对中国的重大影响,认为大萧条是中国农村崩溃、工业萧条、金融恐慌的重要因素。她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逐渐采用金本位导致白银供应持续增加,白银价格呈现螺旋式下跌,白银贬值所导致的低汇率在大萧条之前长期促进了银本位中国的出口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但是,到1931年,世界各国因大萧条的冲击而放弃了金本位,中国顿时陷入白银升值和大量外流、国际贸易逆差、国内通货紧缩的境地,城乡经济社会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在因应经济萧条和银行危机中,决定放弃银本位,自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改革,并通过保持货币的可兑换性以及汇率的稳定来培养人们对法币的信任,但这一政策却限制了政府财政政策工具的使用,难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改善和农业复兴发挥强有力的作用。随着抗战爆发,政府内迁到重庆,由于缺乏外汇储备来维持汇率,政府最终走向通胀之路。
我以为,本书有两大特点。首先,本书在宏大的论题下进行了严谨具体的研究,将经济学理论与历史史实紧密结合在一起。作者注意对具体问题进行历史背景的必要说明,如对近世中国金融货币体系背景(第一章)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业发展(第二章)的简洁准确的介绍,这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也便于普通读者了解中国近世经济社会的一些概况。
其次,本书旁征博引,将国际上关于中国民国经济史的许多研究成果熔铸于一炉,而成一家之言。这种扎扎实实、厚积薄发的文献研究是值得经济史学人所效法的,它也为普通读者进一步了解民国经济史诸多主题提供了参考书目。当我阅读书中的脚注时,目光所及,是一个个熟悉的姓名,他们的论著都是该领域的重要文献,其中很多都是经典之作。我想这是与作者学术经历有关系的,她在日本请益于滨下武志、斯波义信和岸本美绪诸先生,在美国得到孔飞力、柯伟林诸先生的指导,在中国又得到茅家琦、严学熙等先生的帮助,作者从不同的学术界里应该获益良多。
通读全书,我对城山智子教授深厚的经济学修养、详密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扎实的文献研究深感钦佩,这三者的结合是一个经济史研究者的优秀品质。更为可贵的是她对“大萧条时期的中国”这一主题的关注。事实上,我认为大萧条时期中国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社会当时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现状颇有可比性。正如作者在“结论”的末尾所言:“研究战前决策者们设计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基于一项历史的兴趣,而且也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于今天的经济情势。”近代百年中国,波涛汹涌,我们需要认真客观地总结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为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提供历史参考!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日]城山智子著,孟凡礼、尚国敏译,唐磊校,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年3月第一版,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