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文学史的探讨非常活跃,
但是读完这些分析之后,感觉应该学习学习几辈古人对于文学史的态度。现抄录梳理如下,以供各方参考。
在以往我们“文学史”的历史上有三位重要的人物:胡适、鲁迅和唐德刚,他们分别代表着四类文学评价模式,值得我们在测量文学高度时借鉴。现举例简单说明如下。
一是历史考证法。胡适在口述自传说:“我的工作就是用历史考证法,来处理这一部伟大小说(红楼梦)”,“这一方法事实上包括下列诸步骤: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寻找证据;尊重证据;让证据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结论。”(第241页)
二是季风交替说。唐德刚在《史学与文学》里说:“人类智慧的结晶,东西原各占一半。但是三百年来总是‘西风压倒东风’。然吾侪授徒海外,确信此一历史季候风,必有反吹之一日。个人于课室每好扬言,说18世纪为法国世纪;19世纪为美国世纪;21世纪将为中国世纪。”(第260页)
三是还欠努力说。鲁迅在1927年9月25日,对于拟提名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时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诺贝尔奖金,梁启超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若格外关照中国作家,则“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四是中流砥柱说。唐德刚评价胡适“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那些追随胡子前进而力有‘不及’者,则往往变成一些新遗老,完全忘记了‘圣者时者也’的古训。另一种追随胡适而‘过之’的人则又流于浮薄。他们对中国文明改造的问题,却无真知灼见。谈大问题,学问不够,谈小问题,体验不足。但是愚不自知,却专门欢喜拿祖宗开刀。这种思过于学的风气,其为害有甚于落伍”。
文学史定位和叙事是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还是破立结合引起的激烈争论,实际上还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理念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些古人客观、务实、谦虚、仔细的态度对于我们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启发意义是:我们与其忙于争论,不如多些借鉴古人的做法,来一次方法和意识的革命!
北京市东城区 任国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