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谁来问我IT图书哪件负面新闻给我启发最大,那必定是“0Bug事件”。
此事件是由一本名为《0bug――C/C++商用工程之道》而起的,2月初某读者买了本书认真阅读之后,就书中值得商榷的部分进行了评价,并把存在的问题列在豆瓣上,希望作者有机会能予以改正。作者开始还能正常应对,后来感觉是有
事情目前已尘埃落定,谁是谁非自有公论,值得注意的是它引发了我有关作者局限的思考。
过分自大是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作者必然有一定自信才能将书出版。即使是四处抄资料没有多少原创内容的书,编撰者也会认为自己写得特别好。如果谁认为自己写的东西很差,怎么可能交到出版社编辑手里呢?
在很多场合,自信是个优点,但有时候也未必。出书对作者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儿,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一旦成功那份自信往往变成了过分自信(即自大),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我本人最近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朋友在听了我的某次讲座后突然问我:“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特了不起?”接着朋友严厉地批评了我,总结起来就是――不要因为出过几本书而自大起来,被小小成就蒙了眼,此外,您这点儿活儿也未必就能称为“成就”。我随即检讨了自己,发现朋友说得很对,于是制定计划加以改正。
纠正过分自大的方法有两个,其一是经常反思自己的得失,其二是有勇气请朋友当面指出问题。来自朋友的批评是真诚而毫无保留的。他们的批评总能让我们在着急时刻“记得自己姓什么”。由此也引出了身为作者的第二个局限――无法正视批评。
0bug的作者因为出书过程中换过出版社,所以认为之前的出版社一定会打压自己,必定会找人来抹黑自己。抱着“批评图书的人就是故意加害者”心态去看待批评,想来结果多半是根本无法正视与面对。出版在国内是个竞争大、压力也很大的行业,出版社流失几本书是很正常的现象,编辑应该不会因为合作不成去专门花力气迫害作者。而且如果一旦合作不成编辑就找人去抹黑作者,那么此编辑会因正常工作被耽误而导致失业,图书编辑都非常忙。
能给自己贴上“作者”标签的人应该拥有必要的胸怀与接受批评的能力,无论这些批评来自何方,目的为何。还是那句话:“如果有读者能指出书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作者应该万分感激!如此认真的读者并不多见,他们是作者的宝。”
需要指出的是:要充分尊重负面意见,对手或敌人会竭力挑我们最差的弱点攻击,一招致命,直逼要害,以最小代价将人置于死地最好。再不会有人帮我们这么准确地找到要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身为作者要正视批评,甚至是恶意的批评。永远不要以“有能耐你也写一本”为理由回击读者。
身为作者的第三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自以为是。自己写的东西能印成书的事实让不少人产生了幻觉,出本书就认为自己是专家了,从此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必然完全正确。大部分书都需要有勘误表,这本身说明了作者并非绝对正确甚至可能犯严重错误的事实。读者提出的问题如果真的存在于书中,那么作者应该及时公开登出勘误表,在重印时加以纠正。谁也不能保证毫无瑕疵,即便是著作等身的谭浩强老师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如果读者提出的问题并不存在,作者就更应该坦然面对,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提到自以为是,我想起2007年一次会议上,某专家就某楼宇广告公司进行了评价:“用人工而非技术手段更新所有广告牌的方法是省时省力的!”当时我就感觉不太对,人是管理中最复杂的因素,很难控制,用技术手段不但能实现广告牌的内容更新,也更省钱。当年下半年北邮的教授给了我其中的答案:“该公司其实是受到些政策的限制,所以只能人工更新内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主观臆断只能让我们错误连连。作者经常被认为是其所在领域的专家,自以为是是万万要不得的,遇到问题就更要认真考证、反复研究。
总之,0Bug事件从引爆到甚嚣尘上再到归复平静的过程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和余地,让我们有机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情,让我们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观点。当然,我们也能从中领悟“身为作者的局限”,并找到突破局限的方法。
又及:本文交稿时有朋友说:“Leo你自己也写书,风水轮流转。还是别写了吧。”我答:“如果文章能换来真诚的批评,我会把批评的文字打出来贴在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需要进步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