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宋朝赵普这个人,便会使人想起“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典故。
这典故最早出于南宋人的记载,见林马同《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在这段话下面,有小注云:“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更详:“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丰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即源于此。后来各典籍有关赵普这一记载,都不出“半部”之说。于是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开来。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是否可信呢?查《赵普神道碑》和现存的《长编》,都没有此说法,事有可疑。
赵普出身于小吏世家,幼时少学,频仍的战乱,数度迁徙,使赵普没有能够读到多少经史书籍,因此学识不博,太祖尝劝赵普多读书,这些都是史实。由于祖上三代都是小官吏,在家庭影响下,耳闻目濡,赵普从小便熟悉吏事,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今后从政治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果然成为宋赵匡胤的开国之臣,曾三度出任宰相,这也是史实。赵普这样的特殊经历,是历史上少有的,引起后世人的议论并不奇怪。
由于这个传说出于两宋之间,又定论于南宋,这正是儒家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奉为“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定为儒家必读的经典的时代。《论语》被理学家们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赵普颇有政绩,又三度为相,把“半部”《论语》的故事附会到赵普身上,那自然是最合适的了。显然,这是理学家们为了抬高儒家学说而夸大吹捧出来的故事。
这一典故的真实与否,将有待于历史学家们去考证,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却从此流传开来,千百年来几成定论。这个传说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教益,为我们读书治学指出了一条途径,这便是后世人常以它作为一个读书少而精的例子加以推崇。这当然是应看作一个比喻而不能当作教条去理解。邓拓曾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燕山夜话》专栏,为它弘扬。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一个非常生动而有益的故事,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来看,这于我们专一攻读、精心研究某一门学问、潜心治学是很有启发教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