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1943年生于黑龙江,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哈工大计算机系主任、哈工大科研处处长、哈工大党委副书记,现任哈工大党委书记。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论文4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江泽民总书记曾提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最主要的基地和源泉,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生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结合的全国著名大学,建校近80年,尤其是建国50年来,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名。近年来,该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思路。谈到这个问题,李生书记说:21世纪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这一切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国力的竞争在科技,科技的根本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尤其是在高等学校。所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学校应该首当其冲。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教育这项基础工作做好。他说,哈工大在1998年深化改革中,就提出,面对新世纪,要培养出一流的创新型人才。
李生书记说,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意识的管理者,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是以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而现在应当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和管理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保证。哈工大在深化改革中,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在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从1998年秋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机构,精简人员,全校42个处级单位撤并为13个,学校、院机关人员精简了20%;转变机制,教师评聘分开,干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工人实行全员合同制。通过专业、学科调整,原来的55个专业调整为35个,院系也做了相应变动。今年,学校又确定了深化改革的思路,把重点放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上,向青年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加大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力度,以尽快把传统的人事制度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模式,优化管理和师资队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在谈到如何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时,李生书记强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要双管齐下。他说,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全面发展,即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从“学会”转变成“会学”,要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条件、环境和氛围。同时,他指出,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忽视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忽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未来应更重视个性发展,在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我们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往往与创造思维紧密相关。他说,哈工大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手段、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密切教与学关系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培养规划和相对科学的管理模式,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哈工大的实验学院,从96级学生开始,在总的培养计划中就专门设立了一项学分——创新学分,将创新、闯路、拼搏竞赛等活动纳入培养计划,营造创新氛围,在转变教育思想,探索与知识创新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谈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生书记说,全面的素质教育非同小可。我们的学校,既要教会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做人,做人甚至比做事更重要。他说“智商使你就业,情商使你成功”。智力培养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局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人格、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的培养,那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会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敬业精神、学术作风、职业道德、协作意识等等都成为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才能使人才的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强调指出,教师要把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传授知识、培训技能,又做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说,这其中尤其要发挥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