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开宗明义地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情感没有发露之前,是不会发生偏差的;情感已经发动然而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也是好的。人非圣贤,孰能太上忘情?况且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外界诱惑日增,而矛盾随处可见,人就更加容易出现内在心理或情感上的不平衡了。连一代大家范仲淹也会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那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求得中和之美呢?其实我们能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就庶几接近了。
一来对于生活中的自己,不要太压抑,过分的压抑会导致身心状态的失衡;二来在情感的抒发过程中,也不能过分,要合乎个人和社会的规范。这样,人就生活在一个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能维护生活天平的平衡,自然邪气不犯,正气生长,身康体健了。
养生之道,贵之在顺。《黄帝内经》上说:“虚气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这种状态的话就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即是说在社会生活中,维护和顺应各方面的平衡,达到中和境界,自然身心舒泰,心宽体胖了。
古语云:“病小人不病君子。”一个健康的人懂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道理,善于调解自己的心情,摆正心态,处理好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从而将矛盾一一化解,生活自然健康快乐了。一个不健康的人是可能反其道而行之的。总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能守中和的人是会健康快乐的,他也是会给家人,给同事,给自己周围的其他人都带来他的这份健康和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