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在学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令人不安的也许是德育。教师们往往为道德教育的实效而烦恼,学生们又往往把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作为不喜爱课程中的首选……为改变学校德育的面貌,最近,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科研所在武汉联合举办了“21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与会专家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乃至整个德育模式进行了反思与探索。
华中师大教科院的杜时忠博士认为,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不能回避制度德性。在以往的德育理论中,虽然也注意到了学校德育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支持,要求建立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协调的高效德育网络,但实际德育工作中人们往往用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关系来表达对社会道德风气的无可奈何,最为通俗的说法就是“胳膊扭不过大腿”。与这种论点不同,我们主张学校德育应该正视制度的缺陷,应该倡导通过道德的制度来教育人、鼓舞人,探索通过制度德性培养个人德性的学校德育新模式。
杜时忠博士讲述了一个著名的《三个火堆的故事》:严寒的冬天,一群人在烤火。“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所有人都这样想。于是无人去添柴,不久火熄灭了,这群人被冻死。又一群人在烤火。“如果大家都只烤火而不添柴,这火迟早要熄灭的”———所有人都这样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可这火不久也熄灭了。因为大家只顾捡柴,没有烤火,都被陆续冻死在路上,最后火因无柴而熄灭。又有一群人在烤火。这群人既没有全部去捡柴,也没有全部来烤火,而是制订了轮流烤火捡柴的制度:一半人捡柴,一半人烤火。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有机会烤火。就这样,生命和大火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个故事说明:积极主动、忘我牺牲,对于一个组织、团体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但绝不能是其生存的根本。靠主动靠奉献只能维持一时,铁的制度才能维持长久。同样,通过制度德性来培养个人德性正是目前学校德育建设所迫切需要的。
浙江大学杨宏飞副教授认为:情感体验恰恰是德育长期所忽视的,老师习惯于讲道理给学生听,误以为只要讲清楚了,学生听明白了,德育也就成功了,从而不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忽视情感体验在道德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说,新世纪的德育应当充分吸收心理辅导重视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的方法优点,冲淡德育的“智育化”特征,使道德发展成为一种由内向外充满体验、领悟的发生过程,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自身道德素质的创造者。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小蔓教授认为,生活化的教育往往更有生命力,但也最难,因为每个人的具体生活境遇不同,不同的需要引发出的情感表达、语言表达、图像表达等都可能不同。我们对学生道德学习的自然过程探究、把握还不够,必须进一步强调以发展学生为主旨,以相信学生、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一道成长作为教育者的自我要求。
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学生事务委员会提交的论文显示:环境教育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向教育署申请优质教育基金,在1999—2000年度,推行“和大自然有个约会”的环保教育计划,希望把学生的环保道德,从知识层面提升到感受层面及实践层面上去。“和大自然有个约会”优质教育基金资助计划,在推行前与推行后,分别向全校1046名学生,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比较前后调查的结果,发现学生在知、情、行三个层面上都有正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