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8日,中科院首家实行企业化转制的事业科研机构———北京中科科仪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从中科院的一个附属单位到独立自主的高技术企业,这条坎坷的改制之路,科仪走了两年。用科仪公司董事长金鹤鸣的话来说:“我们是熬过来的。”
科仪公司的前身———中科院北京科学仪器厂始建于1958年,是为满足科学院和一部分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而成立的,因此采取的是订单制生产,从不用为销售操心。正如其他传统单位一样,科仪的这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美梦被改革大潮彻底冲碎———原来由科仪单独提供的产品现在可以让国内外不同的厂商供给,科仪的存在价值被大大削弱。
1985年,中科院停止了对科仪的拨款,科仪必须自己找饭吃了。
根据近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科仪既无法在科学仪器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也不可能依靠开发性研究去搞转化或转移,而只能在科学仪器领域的后期工作,即从开发到生产、销售这个局部方面作出贡献,朝着高技术企业方向发展。
于是,科仪开始了产品结构、市场细分和人员结构的调整。在产品结构调整中,科仪先后取消了油漆、电镀、铸工、段工、钣金等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有害于环境的工种,使加工力量集中到冷加工———车、铣、刨、磨等精加工上。另外,科仪发挥其在电子光学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了产品开发力度,狠抓产品标准化、专业化和系列化,使自己从一个没有批量产品、小而全的机加工厂演变成主业集中、拥有自主开发能力的高技术公司。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同样势在必行。1999年底,科仪下决心进行机关的重组改革,由原来的7个职能部门缩减为5个,职能部门领导全部换成年轻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同志来担任,机关职工从原有的75人缩减为35人,改革的力度很强。科仪领导的思想压力可想而知,因为要调整下来的这一批同志毕竟是多年并肩作战的老朋友。但科仪的领导们清楚地意识到,科仪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公司发展了,职工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上的保护!
“作为领导,对这种事情一定要态度明确。要坚定不移地改,非改不可。在任何场合,都要表明这个态度。如果说要动摇,就回家动摇去。只有在全体员工面前表现出这种鲜明的态度、明确的目标、坚定不渝的决心,才有可能把工作做细。”科仪的一位领导深有感触地谈道。
科仪厂有50%的离退休职工,几年内即将退休的职工又有20%左右。不解决这批人的养老问题,就无法实现企业的稳定与改革,更谈不上发展。
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养老保障问题,科仪人很清楚,他们只能依靠社会保障体系。
科仪厂是事业单位,可以享受劳动部给予的特殊待遇,只需补交1999年7月1日之后的费用。但是,由于需要大量的国拨资金予以支持,各地的社会统筹机构都无法落实此政策。为尽快解决社会统筹养老保险问题,科仪公司与北京市有关部门达成一致意见:自2000年1月1日起,离退休员工的所有交费都实行挂账;在职员工补交1992年10月至1999年12月的个人交费部分,单位补交1997年10月至1999年12月单位交费中划拨个人账户的部分,及时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仅此一项,科仪就花费近400万元。
有人对科仪自掏腰包的做法不理解,认为这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但科仪的领导却不以为然:“在这个问题上,要长远考虑,顾全大局。在转制前解决了员工的社保问题,科仪中心虽然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但却是跨出了一道最大的门槛。”
在谈到科仪的将来时,金鹤鸣踌躇满志:“我们对科仪公司未来的设想是,从现在到2003年底,将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加强机制和管理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和营销渠道的建设上,加快技术发展和产品更新速度,保证在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翻一番,超过一个亿。同时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发展和增值投入,进一步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保证在2005年底实现公司净资产达到三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