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继往开来勇攀高峰

2001-05-21 来源:光明日报 商焦轩 我有话说

坐落在黄浦江畔的上海交通大学刚刚走过她105年的风雨历程,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这所百年名校苍松不老、人才辈出、硕果累累,“211工程”和“九五”建设更使这所百年名校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紧紧围绕“211工程”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九五”期间,上海交大的学科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和提升,若干重要领域学科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有些学科或方向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随着一大批国内外杰出新秀的加入,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科学研究成果突出,占领学科前沿,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取得相当数量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产业化、办学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充分论证科学立项

1993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211工程”。同年4月,上海交大成立“211工程”领导小组,聘请136位教授组成10个专题小组,在充分听取基层和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研讨并形成含有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十个方面的专题报告。1994年4月28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上海交大的协议,为学校进入“211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12月22日至24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了对上海交大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以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建议通过上海交大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

1996年8月19日至20日,由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教委共同组织,并邀请以天津大学前任校长吴诗为组长的十位专家,分整体和仪器设备两个组,对《上海交通大学“211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附件进行了论证和审核,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了该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后,上海交大的“211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上海交大“211工程”“九五”期间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高速信息网工程、先进机械制造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与能源利用、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先进复合材料及耐高温金属材料等六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现代教学实验室、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及学科文献中心、华东分析测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部分等四个教学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教学楼和机械楼。

上海交大的“211工程”整体建设共包括11个下属项目,建设经费的总数为42100万元,经费的安排分两部分:“211工程”建设项目和“211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211工程”建设项目的经费数为24000万元,“211工程”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费数为18100万元。“九五”期间,用于学科建设12877万元;用于教学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949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22207万元。共完成投资44579万元,占原计划投资105.9%,其中完成自筹资金1607.9万元,占原计划自筹的118.2%。

重点投资硕果累累

1.学科建设

在“211工程”中,上海交大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重点。通过“211工程”建设,目前上海交大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分布比较合理,工科优势明显,理科基础厚实,生命、农学、经管、人文学科各具特色且发展迅速。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7个,硕士点103个,另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和工程硕士(11个领域)等专业学位;博士后流动站15个;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动员中心1个,863国家高技术网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有高校国家基础学科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目前全校共设置17个学院,2个直属系以及研究生院、网络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技术学院等。

工科是上海交大的优势学科。在“211工程”建设中,上海交大把实力较强的信息、机械、船舶与海洋、动力、自动控制、材料等工程学科列为重点学科项目。经过“九五”建设,总体水平均得到很大提高,竣工验收时被分别评价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和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学校在发挥工科优势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理科,注意理工结合。几年来,上海交大理学学科发展迅速。物理学和力学学科都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数学学科已建立了应用数学博士点并已获得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学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管理学科与美国安泰保险集团合作办学,在师资培训、课程改革、教学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MBA教育得到了很快发展;人文社会学科成为全国首批试办MPA的单位,并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同时与文化部正式共建文化产业研究发展基地,与中国社科院筹建文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11工程”建设中上海交大十分重视新兴学科的建设。通过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使生命学科发展呈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势头。生命学科的发展重点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科学。学校成立了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促进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材料、机械、物理等领域若干方向的交叉与综合。2000年从国内外聚集了一批中青年优秀学者,如贺林、胡钧、刘建华、徐宇虹、窦晓鸣、邓子新、周秀芬等,在生物芯片、微生物遗传、纳米生物学、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药物传输、分子光学等方面开展工作。二是生命学科和工科的结合,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医学图像处理、人工生物材料、新颖医疗仪器等。贺林教授及其研究小组与世界著名医药跨国公司阿斯利康合作,由对方资助200万美元开展为期三年的有关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与药物开发相关的课题。农学是上海交大的又一个新兴学科。1999年9月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大,目前农学学科正在努力建设为都市现代型农业服务,并且在动物抗病疫苗、园林、园艺及设施农业、农村经济、农业环保等研究方向上有特色的新学科。近年来我校还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共建药学院。

2.师资队伍建设

上海交大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1998年1月召开的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增加投入,逐步建立“人才高地”。“九五”期间,学校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在“九五”后期通过推出师资队伍建设“辉煌计划”,改善办学骨干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和稳定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年轻人才,为上海交大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期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1995年开始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目前已从国内外引进副教授或博士以上高层次专家近200名,其中引进院士7名。

上海交通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821名。其中教授471名,博士生导师401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27名,占教师总数的28.9%。师资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基金获得者4名。

上海交大优秀年轻人才中的杰出代表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美国总统奖”和“美国国家优秀青年制造工程师奖”获得者、美国M ich igan大学吴贤铭制造技术中心主任倪军教授;国家HDTV(高清晰度电视)攻关项目总体组组长、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张文军教授;聘自瑞典皇家理工学院,ASME燃气轮机、煤和生物质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委,世界上首台HAT蒸发式燃气轮机研制主持人之一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严晋跃;“九五”期间成功申请“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9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丁文江教授;从事高速微电子系统互连与封装电特性研究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毛军发;在燃烧与排放控制、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和激光流场测试研究获重要成果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黄震等。“九五”期间,上海交大博士后流动站及博士后研究人员数也呈稳定增长的势头。

3.科学研究

由于“211工程”的支持,上海交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科研经费数始终处于国内高校领先地位。尤其“九五”后期,学校在基础研究和高水平论文发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经济建设特别是区域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九五”期间,上海交大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220项,含国家级奖16项;1999年获国家级奖6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1项,6项国家级奖中含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2000年,上海交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1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校的科研经费由1995年的10731.2万元排名全国高校第5名上升至1999年28082.2万元排名全国高校第3名。上海交大对于基础研究给予特别的重视和支持,在发表学术论文、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进步显著。SCI收录论文由全国高校排名第21上升至第7;EI收录论文由全国高校排名第18上升至第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由全国排名第22上升至第7。

“九五”期间,上海交大一大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这里介绍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1)轿车活塞关键制造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开发。该项成果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节约购买等量设备的外汇562万德国马克,节省技改投资约2764万元人民币,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攻关振兴奖特等奖。(2)实用电磁型微马达关键技术的研究。专家评价其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研制成功的“直径1毫米电磁型微马达”、“微型直升机”、“微泵”等成果代表上海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成就展。(3)6000米深海拖曳观察系统。专家鉴定该系统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且同轴电缆数字传输技术属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获得“太平洋夏威夷海域矿区”面积7.5万平方公里矿区的永久开采权作出了贡献,被评为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热处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与应用。该项成果对解决国家重点工程中关键零件的热处理难关,提高机械制造业水平有重大作用。该成果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第一代、第二代样机系统。以张文军教授为总体组组长的国家HDTV(数字高清

晰度电视系统)攻关成果被两院院士评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999年10月1日在北京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现场转播取得成功,以后在上海和深圳的试播也取得成功。目前已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视频解码芯片”及其机顶盒,为HDTV产业化跨出了重要一步。(6)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专家鉴定该项设计在0.25μm档级深亚微米芯片设计技术中“逻辑综合与物理设计一体化理论”属国际首创,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评为2000年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之一。(7)液力变矩器焊接关键设备及相关技术。该项目开发成功我国第一条年产10万套轿车用液力变矩器的焊接生产线,为液力变矩器国产化和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设备,专家鉴定该成果为国内首创,焊接装备的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套设备可比进口节约人民币2000万元。(8)MCFC燃料电池研究。上海交大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多学科人才进行联合攻关掌握了核心技术并取得重大进展,2000年12月6日,600WMCFC电堆发电成功。(9)全光通信试验网。科技部863专家组鉴定该项目在技术上具有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国际先进水平。该试验网的成功,大大加快了我国发展高速宽带

全光网的进程,并在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光网络———上海全光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将宽带光网技术成果推向了产业化。(10)美国通用汽车上海交大卫星实验室成立及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2mm”工程)。该项目通过上海交大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车身制造尺寸控制技术,即中国化的“2mm”工程,以先后承担了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汇众、二汽集团公司、宝钢等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截止2000年7月,累积新增利润6019万元,新增利税1753.5万元,节支总额5323万元,该项目获得2000年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五”期间,上海交大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科技、教育的交流和合作,仅2000年暑假前后,上海交大就连续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年会、第三届亚洲控制会议、第七届亚洲金融会议、第二届亚洲太平洋地区激光会议、第五届中日计算数学讨论会等国际学术会议。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曼德尔博士两度来访并接受聘请任上海交大现代金融研究中心顾问和名誉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来校与“BIO-X研究中心”的年轻科学家座谈研讨生物科学和技术领域前沿研究课题和研究模式。2000年8月,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共建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在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办学方面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4.人才培养

上海交大坚持稳定本科生,发展研究生,重点发展博士生,适度培养高职生的指导原则,使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在校全日制学生共20372名,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3568名,硕士研究生4039名,博士研究生1526名,研究生已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7.3%。

上海交大在发展规模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构建了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大平台、专业教学大平台、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大平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等六个子系统。

上海交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1995至1997年度,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SCI、EI论文数占全校17%,1998年度占38%,1999年度占55%,郑戟、张绪省的论文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今年又有3篇初步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工作对学校上水平,创一流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就业工作。1997年,在上海交大率先成立教育部在沪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目前协作组已扩大到江苏、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信息网已经开通。近几年来上海交大的学生就业形势很好,就业信息与学生人数之比始终平均保持在5-6:1。

2000年11月,教育部组织了对上海交大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论为“优秀”。专家组评估意见认为上海交通大学对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高度重视,使学校在本科教学创优评建工作中取得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突出成绩。在百年办学历史中,上海交大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为校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激励着广大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奋发图强,用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报效母校。学校致力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形成了“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交大精神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和多渠道、多层次的联合办学模式。

5.办学基本条件与数字化大学建设

“211工程”的投入,使上海交大办学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为师生们的学习、工作、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0年6月,“211工程”电子图书馆项目通过竣工验收,专家组评价结论认为上海交大图书馆整个系统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已进入国内前列,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的水平。

2000年8月,校园网项目通过竣工验收,专家组评价结论认为上海交大校园网的规模和接入能力达到全国同类高校中的先进水平,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先进水平。上海交大还是CERNET华东南地区中心和CALIS华东南地区中心。

2000年10月,分析测试中心项目通过竣工验收,专家组评价结论认为分析测试中心新增的分析测试设备均为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分析手段,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2001年2月,现代教学实验室项目通过竣工验收,专家组评价结论认为该项目建设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为上海交大在新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成我国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交大通过“211工程”的基建项目完成了机械楼和闵行新教学大楼的建造,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完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的改建,成立了网络学院,建立了50多个多媒体教室或远程教育教室;1999年通过后勤社会化途径新建了35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2000年暑假又改造了6万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在上海市高校率先实现全校本科生4个学生一间房的住宿条件,学校还改造4万平方米荒草地新增绿地8万平方米,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与美国安泰保险集团合作共建安泰管理学院,完成了安泰教学楼的建造;校友胡法光先生捐建了光明体育场和网球活动中心。学校现有徐汇、闵行、七宝、法华镇路、上中路5个校区,校园面积共2800余亩。五个校区及上海图书馆之间均由学校铺设的专用光缆互相连通,目前上海交大校园网已连接66栋教学科研大楼和42栋学生宿舍楼,共提供8000个信息点。

6.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科技园

上海交大每年在研科研项目约1500项、完成1000余项,其中直接面向市场,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课题超过70%,同时十分重视专利的申请工作。以2000年为例,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就有太阳能光伏电池、数字监控系统、高清晰度电视芯片设计、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花卉蔬果农业技术、模具CAD设计制造技术、定制型人工关节技术、假肢技术等,正在转化中的还有全光通信网等。

上海交大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正在进行的项目有:与内蒙古自治区等西部四省区合资组建新能源公司,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等科技成果;与云南省合作建立用胎胚工程培养优质肉牛和优质自给原料研究开发基地;与西部多家单位联合在西部地区进行盐湖氯化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甘肃省合作进行草原开发,与新疆合作进行芳香植物开发利用等。

“上海交大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正式批准试办的十五所大学科技园区之一。经过一年的努力,该科技园在地方政府的协助下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加快建设,已经在“上海交大科技园”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密集区和高科技企业集聚地,11幢高科技大楼已经崛起在上海的西南角,进入科技园的企业已有217家,2000年的销售总额为15亿元,利润为1.8亿元,其运行情况得到了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充分肯定,上海交大在2000年全国科技大会和教育部科技创新会上作了交流介绍。2000年10月,韩国SK集团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交大SK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通道。

7、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九五”期间,上海交大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各级党政领导岗位,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保证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自1996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大学生邓小评理论研究会和教职工邓小评理论研究会,邓小评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在上海交大搞得有声有色,在全国高校又率先提出并实践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进社区、进网络的“新三进”。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以爱国主义和“三观”教育为主线,实施了素质教育工程、育人工程、环境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九五”期间上海交大连续两届(总共已连续十年五届)获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称号,今年又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的称号。

“九五”期间,上海交大还不断开展和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机关改革、院系体制改革、住房货币化商品化公寓化改革和以“辉煌计划”为代表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这些都保证了“211工程”的顺利实施。

励精图治迈向一流

根据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关于我国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7月27日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签署协议,决定在1999-2001年期间各投入6亿人民币,共同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这是继“211工程”以后学校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机遇。全校师生员工正围绕“985工程”而努力奋斗。

2000年12月27日,学校召开了中共上海交通大学七届五次全会扩大会,对学校新世纪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十五”工作作出了全面的安排。上海交大将分三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期奋斗目标:第一步,在“九五”成就的基础上,“十五”期间,要争取“211工程”和“985工程”第二期的加大投入,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层次、质量协调发展,科学水平与日俱增,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国内领先,整体办学实力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第二步,到2016年建校120周年前后,把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一流的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和医科为主干,管、农、文、法具有特色,学术大师会聚,办学条件和配套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社会贡献卓著,世界著名的高水平大学;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上海交大在“211工程”和“九五”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正在实施的“十五”的建设和发展,其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将进一步凸现。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百年老校定会不负众望,努力为实现江泽民总书记在母校百年校庆时的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奋斗。一个世界一流的上海交通大学经过一代又一代交大人的努力定会昂首挺立在黄浦江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