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药现代化的思考

2001-05-28 来源:光明日报 林志锋 我有话说

令人瞩目的第五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2001·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国”国际研讨会于近日落下了帷幕。作为一次关于中药与天然药物产业的大规模的学术研讨,本次活动引起了海内外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有关专家就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问题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

制剂面临严峻挑战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充分展示了其安全有效防病治病的作用。

然而,在世界天然药物年贸易额已达160亿美元的今天,我国在这个巨大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仅为3%,远远低于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我国的中药制剂发展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只批准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料的75%由我国输入,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而拥有约4000种中药制剂的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率仅为3%—5%。

“中药大国却成不了中药强国”一直是我国医药行业人士的隐痛。因此,必须客观反思和探讨中药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赋予中药以新的内涵,才能使其得以长足的发展。

关键是临床验证科学化

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中医中药学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药产品的疗效应当从整体上予以肯定,但是因未能采用现代药物临床研究常用的“随机分组”、“对照”、“双盲”、“多点观察”等严谨的科学实验方法,其疗效难以为现代医学工作者及各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所信服,这就是为何中医药产品在出口时屡屡受阻的重要原因。

在西方医学向现代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学仍走着一条经验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道路。中国药学会名誉会长周海钧教授认为,任何科学都要经过认识论的否定之否定的反复循环,西方医学以现代科学和实验医学为基础,不断的否定、总结和提炼,才形成了现今的理论体系。而中医药学在辨证施治等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及发病规律,总结出许多方剂。但是,这些方剂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试验的验证,可能是有代表性的,也可能只有个别意义,甚至可能是残留的糟粕。只有通过科学设计,在临床上进行有效性验证,才能成为进一步研制开发的基础。否则,成分的研究,标准的制订,工艺的设计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姚新生也强调,过去对中医中药的功效评价,往往是根据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今天对中药新药的申报审批也只能够根据它的临床效果,但是,这种临床效果的得出,应该以科学的观察方法为基础。

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

据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共有中医医院2552家,高、中等中医药院校18所,独立的大型中医药科研机构77个。这些机构多集中于大中省会城市,整体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此外,由于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有限,而科研机构受传统观念影响,与企业、市场结合不够,这使得有限的科研项目难以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更难以通过企业和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些情况导致了我国中药产品科技含量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现有的5000余种中成药品中,绝大多数为传统复方类的膏丹丸散。据不完全统计,卫生部截至1997年底批准的698种中药新药中,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的寥寥无几。

实施中药现代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高科技。有关专家建议,要根据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结合,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发展,建立以科技为依托、拥有中药现代化研发体系的中药产业集团。

中国传统中药业发展到今天,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走中药现代化之路,依靠科技,加强合作,壮大自身,才能让中药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