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界的“炒作”与“浮夸风”

2001-05-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梁晓天,1923年7月出生于河南舞阳,曾任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是我国应用核磁共振等谱学手段的早期推广者之一,在天然产物结构解析和化学反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曾研究含“过氧”键的鹰爪甲素与青蒿素,为治疗疟疾提供了不含氮而含“过氧”的新型结构的药物。1994年获中国医学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数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串珠镰刀菌毒素与克山病的关系》,说明串珠镰刀菌毒素很可能是重要的致病物质。有关编辑部门却把标题改为《串珠镰刀菌毒素是克山病的元凶》。不管正确与否,这种肯定的结论未免下得太早了一些。这样一来,一连出现了好几篇反驳的文章,倒是热闹了一阵子,也算是一种“炒作”吧。我又不好站出来对标题进行更正,让编辑部为难。这难免使人有一点尴尬。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是485位院士投票评选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些新闻也有“炒作”之嫌。首先,新闻的来源很难严格控制,有一个“把关”的问题。一旦初步入选,就有最后“中标”的可能。虽然是由院士评选的,但“隔行如隔山”,院士们的知识面也是有限度的,仅凭一段简短的介绍,很难准确判断某项成果的真实水平。

看了这篇报道之后,不禁感慨万千:因为果然不出所料,有一条国内新闻堂而皇之地“中标”入选了。它可以作为“炒作”宣传的典型事例。这条新闻即某单位“率先”完成了某项研究(这里我不便说得太明白)。凭心而论,这项工作还是不错的,有一定的工作量与难度。但内行人一眼即可看出,它的水平很“一般”,并不是足够高的,似乎不值得大肆宣传。这个单位的有识之士,恐怕也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吧。因为实事求是,毕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最起码的要求。

受到这种“炒作”的影响,浮夸风成了科研战线上的一种不可低估的顽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有些人为了追求“出成果”,甚至不惜伪造数据。伪造的数据往往不一定容易识破,但也有露出马脚的时候。本文作者在审阅稿件时,曾经碰到过这种情况。例如,显然不合格的样品竟然能得出“合格”的检测数据;分明是不小心把样品的检测指标计算错了,而竟然能使仪器也犯同样的错误,给出“满意”的检测结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等等。

对于科技成果,现在有各种评奖办法。很多单位以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来评价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成绩。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评奖”的准确度,论文质量如何衡量,论文数量有无“凑数”现象,都存在不少问题。若把它们作为唯一的硬性评价指标,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为它并不能全面而客观地代表一个人的水平。本文所指出的科研成果含有“水分”的不良现象,不能说与这种硬性措施毫无关系。

科技界的“炒作”与“浮夸风”,是到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时候了。

数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串珠镰刀菌毒素与克山病的关系》,说明串珠镰刀菌毒素很可能是重要的致病物质。有关编辑部门却把标题改为《串珠镰刀菌毒素是克山病的元凶》。不管正确与否,这种肯定的结论未免下得太早了一些。这样一来,一连出现了好几篇反驳的文章,倒是热闹了一阵子,也算是一种“炒作”吧。我又不好站出来对标题进行更正,让编辑部为难。这难免使人有一点尴尬。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是485位院士投票评选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些新闻也有“炒作”之嫌。首先,新闻的来源很难严格控制,有一个“把关”的问题。一旦初步入选,就有最后“中标”的可能。虽然是由院士评选的,但“隔行如隔山”,院士们的知识面也是有限度的,仅凭一段简短的介绍,很难准确判断某项成果的真实水平。

看了这篇报道之后,不禁感慨万千:因为果然不出所料,有一条国内新闻堂而皇之地“中标”入选了。它可以作为“炒作”宣传的典型事例。这条新闻即某单位“率先”完成了某项研究(这里我不便说得太明白)。凭心而论,这项工作还是不错的,有一定的工作量与难度。但内行人一眼即可看出,它的水平很“一般”,并不是足够高的,似乎不值得大肆宣传。这个单位的有识之士,恐怕也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吧。因为实事求是,毕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最起码的要求。

受到这种“炒作”的影响,浮夸风成了科研战线上的一种不可低估的顽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有些人为了追求“出成果”,甚至不惜伪造数据。伪造的数据往往不一定容易识破,但也有露出马脚的时候。本文作者在审阅稿件时,曾经碰到过这种情况。例如,显然不合格的样品竟然能得出“合格”的检测数据;分明是不小心把样品的检测指标计算错了,而竟然能使仪器也犯同样的错误,给出“满意”的检测结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等等。

对于科技成果,现在有各种评奖办法。很多单位以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来评价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成绩。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评奖”的准确度,论文质量如何衡量,论文数量有无“凑数”现象,都存在不少问题。若把它们作为唯一的硬性评价指标,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为它并不能全面而客观地代表一个人的水平。本文所指出的科研成果含有“水分”的不良现象,不能说与这种硬性措施毫无关系。

科技界的“炒作”与“浮夸风”,是到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时候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