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优秀共产党员杨再勇的教育情怀

2001-06-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韦俊林 我有话说

杨再勇用勤劳和艰辛创造了数千万元财富,却永远穿着普通的衣装;他的饭菜十分简单,却捐出了二千多万元兴建学校、孤儿院,改造茅草屋,修路、建桥、引水…… 新华社记者陈瑞华摄


他,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老共产党员,对发展教育却如此情深意重:无偿捐款1300万元给社会兴办教育事业,投资800多万元建起了档次高功能全的幼儿园,拿出近200万元帮助64名大中专生得以完成学业,收养了63个孤儿并全部圆了他们的上学梦。

于是,在广西南丹县,提起退休老共产党员杨再勇,有人说他是“大傻瓜”,尽干这些贴血本的“傻事”,更多的人称他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人。他自己则说:“我做这些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让孤儿有温暖的家

初见杨再勇,是在他创办的南丹县正鑫儿童福利院一间教室里。十几个孩子趴在桌上写作业,杨再勇和老伴来看孩子们。只见他,皮肤黝黑里透着农民的纯朴,眼神里带着慈父般的和蔼。身边这些“没妈的孩子”,是老杨自筹资金,办起这所福利院,使他们有了再生父母,有了幸福的家,有了读书上学的机会。

1996年秋天,杨再勇到六寨镇化里村查看林场地,看见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路边放牛,打柴。而这时正是学校的上课时间。他上去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学时,小孩子只是呆呆地望着他,不吭声。从村里一位老人那里了解到,这两个孩子是孤儿,因为父母去世早,没钱上学读书。

这一情形,就像鞭子一样抽到了杨再勇的痛处。他想起自己苦难的童年里不能入学读书,长年打赤脚挑盐巴的情景,想起自己参加工作后因为没有文化,不能看报纸看文件,想多做贡献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没有文化的痛苦曾让自己流下了多少眼泪!

他很庆幸,自己这些年通过办企业,有这个条件可以为孩子做点什么。

今年65岁的杨再勇,生于广西东兰县一个贫困的壮族家庭,17岁到南丹当矿工,1987年从广西拉么矿区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休后,先后在贵州、广西两地开矿。凭着多年采矿选矿经验和苦心经营,他的企业得到很大发展,固定资产达8000多万元,年总产值超过3500万元,年缴税金500万元以上,被人们誉为当地私营企业的一颗明星。

当晚,杨再勇就对老伴说:“社会上的孤儿那么多,我们收养一批人,供他们读书,也算是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

老伴说:“你可是退休了啊!”

“我退了休,但没退党呀!”杨再勇答。

老伴沉默了。她担心,这么多孤儿,你收了这个,不收那个怎么办?开了这个口子,人家都涌到这里来怎么办?要吃,要穿,要读书,有病还得照看,这样一个孩子一年要花多少钱和精力?

“嗨,人活在世界上图个啥,不就是为社会多做些好事吗?”杨再勇又说。

“孩子来了,得有一个地方睡觉,吃饭,读书。”

杨再勇说:“把我们屋子边上那块地买下来建房子。读书的事我去找学校,想办法把他们安排去上学,下课后回到我们这边复习。先请几个老师,再请几个煮饭烧水的人。你就当这个孤儿福利院的院长。”

说干就干,杨再勇马上腾出自己在县城的400平方米的住宅楼,购买了近20万元的生活用品,聘请了4个青年保育员,于1996年8月6日正式开办了南丹县正鑫儿童福利院。第一批就收养了27个1至14岁的孤儿。

为了让孩子们能上学,杨再勇到一个个学校去做工作。经过努力,7岁以上的孩子都上了学,没到上学年龄的就在孤儿院上学前班。他还聘请两名退休教师,在放学、假期时检查和辅导孩子的学业。

几年来,杨再勇和他的老伴已经收养了63个孤儿。在这里,孤儿们的心田里像拂过一阵春风,所有的绿芽都长出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有志青年心中充满希望

陈忠儒是东兰县的一个农家子弟。1996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山西财经大学。考上大学,本应高兴,可是,他只能悄悄地把录取通知书放进兜里,因为他没钱交学费。

苦闷彷徨中的他想起了杨再勇。

此前,他听说有一位叫莫文言的同学,高中毕业考上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当时也面临像自己一样的境遇。莫文言找到杨再勇,杨再勇二话没说,及时给他凑够学费和生活费,使他如愿以偿跨过大学的门槛。

陈忠儒还听说,月里乡有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了,还欠着2250元学费没交。而一旦缴不起这笔学费,就拿不到毕业文凭。杨再勇知道后,给他寄去2600元钱,多出部分的钱为的是让他缴完学费,有路费回家。

素不相识的陈忠儒鼓起勇气,找到杨再勇。素不相识的杨再勇像迎接自家的孩子一样,对他问寒问暖。知道他的困难后,答应资助他学费,圆他的大学梦。

如今,已有64名考上大学而没钱上学的年轻人,在杨再勇的支持下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与杨再勇有关的感人的故事,但他自己一直都不愿意讲给别人听。

这些受资助的大学生中,有些人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忘不了杨再勇给他们的那份情,更从他的身上读到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莫文言同学每年一放暑假,都要来南丹看望杨再勇,他老想着要为老人家做点什么作为回报。可杨再勇总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们学好知识,将来有本领改变家乡的面貌,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祁勇从一所重点大学毕业时,好些单位选中了他,其中有北京的、上海的、广东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承诺给他月薪8000元人民币,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要求回到杨再勇的企业工作。他说:“杨再勇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无私的帮助,我就是从他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也由此觉得中国的私营企业必定充满希望。”

杨再勇说:“我是党培养出来的,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就是从奉献中获得快乐。我尽自己菲薄的力量帮助这些优秀青年上学深造,而接受教育又将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这样一来,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更富有价值和乐趣吗?”

为社会分一份忧

杨再勇“发”了。“发”了后的杨再勇生活却非常俭朴。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会打牌玩麻将,更不会唱歌跳舞。平时每顿饭都是一个荤菜,一盘青菜,每个月花费在自己身上的不超过400元。

如此节俭的他,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方面却十分慷慨。他深深地知道,只有教育发展了,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贫困山乡的面貌有朝一日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96年,他得知化里村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立即捐资40万元,为该村建成一幢400平方米的钢混结构教学楼,架接一条长1100米的自来水管道,解决了学校教师、村民饮水难问题。同年,他又捐资35万元为东兰县花香村抢修学校危房。2000年,他捐资1000万元,搬迁兴建南丹县第一小学。

几年来,他光为教育事业捐资就达1300多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昔日贫穷落后的南丹县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唯一的一所幼儿园只能容纳一半的适龄儿童。为了缓解县城幼儿入托难的问题,支持政府办好幼儿教育,在政府的直接关怀下,1999年,杨再勇征地5200多平方米,投资750多万元,在县城兴建了功能齐全、档次高、中等规模的正鑫幼儿园,并于1999年秋季学期开园招生。目前,幼儿园有幼教管理员54人,开办有10个班,现有幼儿达370人。

杨再勇默默无闻关心支持教育的行动,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党和人民给予了他种种荣誉。近几年来,他先后被授予“广西光彩事业先进个人”、“广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河池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先进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