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书育人见真章

2001-06-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盛晓艳 我有话说

我国有5位院士是从江苏省金坛县华罗庚中学“走”出来的,该校的教学质量,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说,进了华罗庚中学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名牌大学。华罗庚中学到底有什么“秘诀”,记者近日到该校进行了采访。

培养“潜力股”、“绩优股”

在许多人眼中,一所中学是好是坏,往往看它当年有多少学生考进了本科,名牌大学入学率如何,参加各种竞赛的名次怎样?而华罗庚中学对于这种能“看得见”的成绩并不刻意追求。用潘溪民校长的话说,衡量一所中学质量的高低要看它培养出的学生发展的后劲如何,要看十几二十年后各个领域中带头人有多少,国家需要各种“家”,科学家、外交家、企业家等等,而中学的职责就是为他们将来成为各种“家”夯实基础。

事实证明,题海里“游”不出中科院院士,加班加点中“磨”不出杰出人才。重点中学肩负的担子决定了其办学追求的目标只能是教育的持久性效益,决定了其输送给高等院校的新生只能是有发展潜力的合格毕业生,而不是除分数以外还是分数的“应试机器”。

在许多中学,实验室仅是摆设,是讲排场,实际利用率很低,华罗庚中学参照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率先尝试将实验楼全天候开放。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教的东西消化以后,感觉还想再做做实验,加深理解;或者根据所学的东西,有了一种新想法,只要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经过指导教师指导,认为实验符合科技原理,学生就可以直接领到药品器材,开始他的小发明、小制作。在华罗庚中学实验室仅药品器材一项每年就需投入10多万元。

1999年,华罗庚中学在高中一年级开设了研究性课程,让学生们活学活用。在指导老师的点拨下,他们查资料、做实验、搞调研,有模有样。在一次社会调查中,该校的同学们发现金坛的水产养殖面积虽然很大,可使用的杀菌剂却全部来自外地,能不能在当地研制出一种优质的杀菌剂呢?经过一年的试验、调整,并请来了南京理工大学的几位专家指导,他们研制的固体二氧化氯粉剂在金坛地区市场站住了脚。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检验素质教育的成效如何,创造能力是一把标准尺。自从1995年以来,华罗庚中学每年都有学生的发明创造与课题研究在江苏省乃至全国拿大奖。其中孙炜军、张杰、张琳瑜、于龙四位同学研究的《马铃薯芽栽培实验初探》,获全国中学生科技发明大赛“优秀项目探索奖”。

教育融在点点滴滴中

学校怎样能做到不“扼杀”学生潜能,使其进入大学继续保持优势?潘校长说:“这需要从学生的根本发展入手,我们做中小学校长的要少一点功利性,多一点为国家、为民族考虑,我们现在缺少的正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无意中把学生的好奇心磨灭掉,把人最重要的创新意识扼杀掉了。”

1999年,华罗庚中学改革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系:用“必修”课来固基础;用“选修”课来强能力;用“活动”课来重实践;而用“研究”课求创新。他们从实际出发,把选修课分为必选和任选,把活动类课程也分为必须参加和任意参加两大类,强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求真知。

在四大课程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研究性课程”了,它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强调学科综合和能力综合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这一大胆的革新措施一出台,便引来了江苏省内外许多学校的高度关注。一些省级重点高校的教师从南京、上海、浙江等地赶来观摩,取经。校内的种种新气象显示了这一举措带来的成效,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老师精心备课上课,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华罗庚中学有这么一句话“全能必定高分、全能必有潜力。”只有激活学生们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才能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才能让他们的一些思想闪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