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人去泉犹在
空余父老咒天哭
还记瑶姐年前约
雪峰红叶见时无
2001年2月15日,53岁的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龙清秀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隆回县小沙江地区的一位群众哭着写下了这样的悼诗。
“让我们再看龙大姐一眼吧!”来自湖南西部山区沅陵县的干部刘宗明闻讯嚎啕大哭。近千名老少地区的苗族、侗族、瑶族干部群众自发赶往省城,为龙清秀送行。
1985年,龙清秀调整到刚组建的湖南省计委以工代赈办公室,当时,“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湖南仍有800万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看到有的群众所有家当一根扁担就能挑着走,贫苦出身的龙清秀忍不住掉泪:“群众太苦了。党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要为他们做实事”。
在武陵山来回迂折的山路上,随处可见一些直径数米的大陷阱形如漏斗。由于地表蓄水困难,古丈县城往西50公里处的断龙山乡成了一个干旱死角,万亩良田成了靠天收的“雷公田”,近2万人饮水成了问题。对面的龙头山悬崖上虽有一股常流水从山腰飞泻而出,祖祖辈辈的断龙山人几度悬崖取水,终究只能隔山兴叹。
1991年农历11月18日,龙清秀来到古丈县断龙山考察引水工程的可行性。正赶上天降大雪,断龙山悬崖高耸,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一不留神就可能坠下万丈深渊。当时的县以工代赈办主任鲁开玉劝她留在县城听听汇报就行了。龙清秀回答:“我不去,那不成了摸着脑壳瞎决策?”
5个小时的风雪山路,龙清秀一直走在最前面,在最险要处,几乎是手脚并用爬着向上攀登。回到山下,龙清秀的脚底磨起了血泡,腿肿得抬不起来,她却马上召集大家商量立项。她深有感触地说:“不来看看,怎么知道实际情况?我们不实事求是,群众还要多吃些苦。”随后以工代赈部门给这项工程立了项,国家投入资金1500万元,土家族山民掘山成洞,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连绵10多公里的人工渠道,这个有名的贫困山村变成了古丈县的“粮仓”。老鲁清楚地记得,这条人称当代红旗渠的“接龙渠”竣工前后,龙清秀27次上山跟踪考察。
革命老区桑植县曾是湖南出名的“穷窝子”,十个人中有九个贫困。1995年7月19日,龙清秀步行去桑植县两河口乡田家村果农席本耀家调研。由于正值汛期,村口小溪暴涨有两尺高。涉水过河一身湿透的龙清秀一到席本耀家就说:“老席,上你那果园看看去。”刚下过雨路滑,龙清秀找了根棍子当拐杖。老席告诉龙清秀,两河口的梨品种好,种一亩梨树能收入五六千元,相当于种10亩稻田的收入。龙清秀连连称赞:“这路子好,增加收入又能保持水土。你能不能做个典型,把周围的贫困户带动起来一起搞荒山开发?”
当天晚上,龙清秀组织一些村民开座谈会,总结和推广了“能人承包、大户经营”模式。几年下来,老区桑植的各族百姓利用以工代赈发展起了食用菌、果木产业化经营,55岁的席本耀一个人就联系13户特困户开发了316亩果园。
15年中,龙清秀足迹踏遍了全省31个贫困县,每年下乡都在100天以上。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浑身仿佛有使不完劲的女干部患有哮喘、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并且胆切除。
湖南省计委上报的材料中有这样一组数据:龙清秀竭力抓住国家实施以工代赈的机遇,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确保了脱贫致富蓝图的实现。15年来,争取国家和省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27.21亿元用于全省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新建改建公路5700公里、桥梁26000多米,改造低产田120万亩,解决了206万人的饮水问题,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洞庭湖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龙清秀先后被评为“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以工代赈办直接负责国家拨付的扶贫专项资金发放,这些年龙清秀过手的专款就有20多亿元,有人说这是个“在钱堆里打滚”的岗位。龙清秀一再提醒以工代赈办的同事,这钱是贫困地区的救命钱、希望钱,一分不许乱用,每一分钱都要发挥最大的效益。
龙清秀下基层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是查账本,白天看不完就抱回招待所晚上坐在被窝里看。有人对她说,你身边技术专家也有,财务人员也有,干嘛自己劳那个神。她眉毛一竖:“国家那么多的投资从我手上出去,不搞清楚能放心吗?”
基层从事扶贫工作的好些同志都知道,到湖南省以工代赈办争取上项目,不靠送礼,也不靠腿跑得勤,唯一的标准就是那个项目能不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能不能真正发挥效益。
1995年,桃源县黄师水库泄洪道出现了一条大裂缝,直接影响到库区23个乡镇的灌溉、17万人的安全,需马上进行灌浆处理。在向省计委以工代赈办报了项后,水库管理处主任姚锡九怕办不好,又拉了县以工代赈办公室负责人一道去长沙拜访龙清秀。第一个晚上,在龙清秀家门口被她儿子挡了驾。第二天,他俩就到办公室向龙清秀作了详细汇报,龙清秀答应马上去调查。两人还是不踏实,总觉得要进得她家里才放得下心。他们特地在长沙留了一天,第三天晚上又提了两瓶酒找到了龙清秀家里,这下龙清秀真的生气了:“赶紧拿走,否则工作都没得谈。”老姚暗想:这事可能办不成。没想到,春节刚过,龙清秀就到水库调查险情,给安排了100万元资金,次年,根据工程需要又给安排了100万元。
面对群众由衷的谢意,龙清秀说:“以工代赈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我只是组织安排做一些具体工作。”面对逢年过节上门来送土特产的基层干部,龙清秀说:“以工代赈项目,是为百姓办了些实事,但这是国家的钱,不是我私人人情。你们有钱给我拜年,就该把这些东西送给最苦的群众”。
人们在清理龙清秀遗物时发现,她办公室抽屉里有一本由小信笺纸粘贴装订成的已发黄的小本子,厚达53页。上面记载了她从1989年以来清退别人送的钱、物,共计160多笔,也有她把退不掉的钱物转赠给有关部门后返回的收条。
龙清秀在日记里写到:“人格在某种意义上比生命更重要。”
“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龙清秀把周恩来同志1943年写下的《我的修养要则》录在了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上,也把群众真正放在了心里。
在隆回县、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层好多以工代赈办的同志每年都要替龙主任办一件“私事”:转交衣物、棉被给群众,好些都是崭新的;在石门县,听说李坪村老支书谭群德把心思全放在帮村民脱贫的事业上,耽误了儿子病情,好好的20岁的一个孩子眼睛瞎了。龙清秀驱车150公里、步行四五里路,赶到海拔1500米高处的谭家,话未出口,眼泪已掉了下来。她说:“老谭啊,为了村民,让孩子受苦了。”临走时,龙清秀掏出800元钱塞进谭群德的手里。后来,谭群德被作为先进典型,上报出席了在兰州举行的全国以工代赈大会。
对于隆回县晓阳溪村上了年纪的群众来说,20多年过去了,村里变样了,人变老了,可当了省里“大干部”的龙清秀还是他们当年的“龙妹子”。
大家还记得,1973年,25岁的龙清秀来村里蹲点扶贫,帮助村里制订了田、土、山、水、路一整套脱贫治理规划。第二年龙清秀完成了扶贫任务,人走了,可心却没有离开晓阳溪,她一次次打电话、写信回来,问村里情况,两次回村里看大家。她还专门接村民谢玉礼等人去长沙,她带他们看岳麓山、橘子洲,逛长沙城。1995年村民罗崇戊得了心脏病,龙清秀晓得后,托人送来药和100元钱。第三年,龙清秀到隆回县开会,还记得这事,又托人送来几盒药、几斤糖和一大包橘子,她请来人转告,实在抽不出时间去村里看他了,请他自己多保重,平时情绪不要太激动。
去年4月,龙清秀感觉到胸部不舒服,同事提醒她去医院检查。她指着桌上堆的材料:“如果动手术就得拖几个月呀。”后来又有同事提醒她去医院,她还是一句“工作放不下”就撂下了。她还嘱咐同事,不要向机关打“小报告”。10月8日,捱不过病痛的龙清秀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已是乳腺癌晚期。11月29日放疗结束,医生要龙清秀休息10天再去动手术,她却没有再去。龙清秀坚持参加了12月底召开的全省“十五”以工代赈规划座谈会,由于极度虚弱,她做报告只念了一部分就念不下去了。会后,她交给湘西自治州计委以工代赈办主任郭汉辉6000元钱,说:“我住院时同志们诚心来看我,在病床上我推辞不掉,上交了又怕伤了大家的感情,请你拿去救助湘西的孩子读书吧。”这是龙清秀转交的最后一笔礼金。
今年春节期间,龙清秀一直抱病修改全省以工代赈工作总结和规划材料。2月7日,龙清秀把几个同事叫到家里安排工作:“虽说这些年全省农村已减少了贫困人口670万人,但剩下那些地方的交通、电力、水利、生态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是最突出的,同志们接下来的任务更重。”第二天,龙清秀病情恶化,第二次住进医院。第三天,她又把以工代赈办公室三位副主任叫到病房里,叮嘱道:“趁着大好机遇,把湖南西部开发的架子搭起来。”说话间,她已痛得满头大汗。
2月13日上午,护士帮龙清秀换下被汗水打湿的内衣时,弥留之际的龙清秀嘱咐妹妹龙清莲:“我要穿本色衣。”龙清莲回过头去泣不成声:大姐一生俭朴,想穿的本色衣就是8元钱一米的土棉布衬衣。这是龙清秀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2月15日8点31分,龙清秀永远告别了她深深眷恋着的事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