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地处内陆省份的省属师范院校,它本身并没有得天独厚之处,但它却能够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进入“211工程”,为自己的发展争得主动,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的建设经验值得重视,集中到一点,就是把“211工程”作为促进学校全面进步的龙头工程,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办学质量,讲求办学效益,坚持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不断向研究型提升、奋力向综合性拓展,并在教育性上持续深化的办学之路。
先后两次访华的俄罗斯喀山大学校长科洛普廖夫曾经感慨道:“中国是个奇迹,湖南师大短短几年间的变化也是一个奇迹。”创建于1938年的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以来,学校把握办学重点,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办学效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以及全封闭塑胶田径场、教工宿舍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该方案从实际出发,又考虑了长远发展的需要,特色明显,重点突出,从而获得了国家计委的正式批准。
目标明确之后,重要的就是如何举全校之力,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使目标尽快变成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从组织领导、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到战略策略,都做出了有利于“211工程”建设的决定和安排。几年来,学校坚持围绕“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来配置资源,出台了包括新增博士学历教师待遇在内的一系列推动“211工程”建设的政策,并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狠抓“211工程”建设的资金到位。
1997年12月,湖南省政府决定对湖南师大“211工程”建设投资1050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8000万元,学校自筹2500万元。至2000年12月底,湖南省政府共投入专项资金8105万元,学校自筹专项资金5291万元,两项投入共计13396万元,实际投入比计划投入超出2896万元。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湖南师大“211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其中异源四倍体鱼和三倍体湘云鲫(鲤)研究,蜘蛛毒素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量子效应研究,一般稳态轴对称黑洞量子熵研究,都获得了世界领先的重要成果;中国传统及当代伦理道德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湖湘名人及湖湘方言研究,都产生了一批社会公认的前沿成果;全塑胶、全封闭大型田径场等基础设施成为高校一流的基础设施。
1996年,湖南师范大学只有本科专业29个,分属于8个学科门类、21个二级类。2000年,该校本科专业达到47个,分属于9个学科门类、24个二级类,形成了一个以师范为主体、覆盖面较宽的本科专业体系。
1996年,该校仅有硕士点32个,分属于6个学科门类、15个一级学科。2000年,该校硕士点达到56个,分属于10个学科门类、23个一级学科。同时,该校还获得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师范类高校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29所高校之一。
1996年,该校仅有博士点2个,分属于2个学科门类、2个一级学科。2000年,该校博士点达到10个,分属于6个学科门类、9个一级学科。不但博士点数量翻了几番,而且填补了学校理科博士点的空白和湖南省教育学学科门类博士点的空白。
湖南师范大学在重视学科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特别注重重点学科的建设。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确定了“突出重点、分层建设”的学科建设原则,选择了对国家和湖南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予以重点建设。先后对5个“211工程”重点学科(第一层次)、18个省级重点学科(第二层次)以及一批校内重点学科(第三层次)给予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支持。“九五”期间,学校新增的8个博士点都建立在第一、二层次的重点学科上,新增的硕士点基本上来源于3个层次的重点学科。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都是第一、二层次重点学科产生的成果。重点学科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学科建设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扩大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
湖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把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涌现出一系列的教学理论成果。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改研究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2000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项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九五”期间,该校本科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本科招生计划由1996年的2404人扩大到2000年的4919人,新生录取进入了重点批次,文理科新生录取平均分数都大大高于重点本科录取线。生源也从本省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市)。目前,该校全日制本科生人数已由1996年的8751人增加到15028人。同时,研究生培养规模也迅速扩大。1996年,在校全日制研究生577人,到2000年,达到了1203人,增长了1.1倍。
“九五”期间,该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校学生在全国性和省部级各类竞赛中有200多人次获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校曾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郑彩、宋旭明先后获全国胡楚南优秀大学生奖学金;1996至2000年,该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高出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30.62个百分点;1997、1998年该校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四强,特别是1998年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该校获得了甲组女子、甲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甲组男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另外,该校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实践作品竞赛多项二等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组织单位。
“九五”期间,湖南师范大学在不断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毕业研究生无论在专业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技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如该校伦理学学科在“九五”期间共招收研究生138人,其中博士生50人,硕士生88人,他们在攻读学位期间,共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29篇,主持或独立承担国家级和省级课题9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和教学奖15项。现在,他们中间已有18人晋升高级职称,其中有3人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人被列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该校文学院98届硕士研究生文贵良的学位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刊载;教科院99届硕士研究生刘铁芳在《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并获得田家炳基金会教育研讨会(2001)“21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优异论文奖(全国包括香港地区在内本年度一共只有8篇论文获此奖);该校非线性物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15篇被SCI收录。
由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该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近年来,该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几年来,学校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九五”期间,该校刘筠院士、梁宋平教授等分别获得了国家“863”项目的资助,填补了该校此类项目的空白。
以刘筠院士为首的科研人员,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成功培育出异源四倍体鱼,在此基础上还开发出具有优良性状和显著经济效益的不育三倍体湘云鲫、湘云鲤。不仅解决了生物学界的一大难题,而且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该校湘云实业公司湘云鲫、鲤开发项目被列为国家计委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并获得了1000万元的资助。
“九五”期间,该校井竹君教授和陈传淼教授分别获得了国家“973”项目的资助。
2000年,该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14项,其中2项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课题,一方面填补了该校此类基金的空白,另一方面,说明该校在一些学科有了全国领先的青年科学家。
科研经费大幅度上升,2000年到帐科研经费比1996年上升了257%。
1999年被SC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9位。而在1996年居全国高校第57位。
学校文科科研也获得了丰硕成果,唐凯麟教授的文章两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其《伦理学教程》成为全国研究生的统编专业教材;范忠程教授的著作《博览群书的毛泽东》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学校在伦理学、湖湘文化、党史、教育学、消费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涌现了一批知名的学者和成果。
“九五”期间,该校共计出版著作1152部,发表论文6503篇;先后获省部以上奖10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目前在研课题497项。
“九五”期间,该校与海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学校公派出国进修、讲学、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共计268人次,接待来访外宾1140人次,由学校举办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数十次。到2000年底,该校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九五”期间共培养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450余人。
1996年,湖南师范大学土地面积为1720亩,校舍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现在,学校土地面积达到了2087亩,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64.5万平方米。在新增建筑面积中,用于教学的有97000平方米,理学院大楼、田家炳教育书院、生命科学学院新实验大楼等一批现代新建筑相继投入使用。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增长。1996年,该校教学科研仪器共8281台套件,总价值3310万元;到2000年,增加到17025台套件,总价值7247万元,分别增加了105.6%、118.95%。
图书资料和馆藏图书也大大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从1996年的160万册增加到217万册,并实现了网上文献检索服务。
“九五”期间,该校完成了以光纤组网的校园网第二期工程,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和一个高速校园计算机主干网络系统,实现了校内各网络节点的高速互联。目前,全校已有2100多台计算机实现联网,加速了信息传递,推动了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九五”期间,该校将原来34个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实验室调整合并为19个,基础课实验室的布局更加合理、规范,对合理利用、共享实验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有12个基础实验室通过了省级评估。
“九五”期间,该校共建成多媒体教室39间,面积3560平方米,可供3400名学生同时使用。
“九五”期间,该校新建了一条DN300mm的供水管道,二次供水安装了自动加压系统,实现了高坡地区供水加压自动化,并对校内原供水管道进行了改造,使供水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还大力进行了电力增容工作,电力容量由1996年的1385KVA增加到2000年的5830KVA。通过水电改造,现已能够较好地满足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及生活用水、用电的需要。
“九五”期间,该校还投资3200万元,新建学生宿舍42300平方米,并对旧学生宿舍进行了全面维修,使学生的住宿条件在连年扩招的形势下有所改善。
学校花大力气加强“安居工程”建设,努力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九五”期间,该校相继建成教工住宅35370平方米。实施了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师生的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