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新技术为人类发展服务”

2001-07-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李肇东 我有话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在纽约和日内瓦,同时发表了题为“让新技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特别强调了技术与发展之间的“伙伴关系”,提出信息、医药和食品的技术革新要为人类服务,并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新技术脱贫,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搭不上这趟“新科技革命列车”的原因。

这份长达264页的报告是联合国内外近百位专家的集体创作。报告强调指出,21世纪将是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年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将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应在全球范围内构筑有效的科研和生产网络,为人类消除贫困作出贡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任在报告前言中说:“无视医学、信息和农业上的技术进步,就等于自动放弃改变穷人生活状况的可能性”。

报告认为,医学进步大大延长了人类寿命,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初级医疗保健体系及采用新型医疗手段,已使80年代的儿童死亡人数减少300万人。通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大克服了社会、经济和地理上的孤立状态,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卫生网络的建立,增加了就业,激励技术革新。尽管世界技术革新中心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但像中国、印度、巴西、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南非等某些发展中国家已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出口高技术含量产品的30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0位。转基因农业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利,因为它能抗病虫害、抗旱、增产,可以改善世界上8亿人口营养不良问题。

报告指出,要使新技术为全人类服务,首先要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让新技术服务于贫困人口的急需。为此,不仅要增加国际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还应根据各国收入的不同水平来对高新技术产品征收不同的关税,对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作出不同的规定,以利于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便宜的食品、药品和其他高新技术的转让权。

报告还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不能享受利用新技术成果来消除贫困的原因。首先,缺乏公共资金使它们无力获取新技术。世界80%的电脑系统集中在发达国家,整个拉美地区的信息传输能力只相当于韩国汉城的传输能力。全球有20亿人口还未用上电,他们也得不到多年来一直渴求的廉价药品。1998年全球用于医药研究费用700亿美元,但用于抗艾滋病的研究经费只3亿美元,抗疟疾病的研究经费更少,只有1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农业和能源领域的科研活动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其次,私营企业的研究多着眼于高收入的消费人群,不重视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需求。例如,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占世界疾病90%的传染病的科研经费,只占全球医药科研经费的10%;跨国公司搞转基因农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并未注意发展中国家的要求。第三,“智力外流”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以印度为例,每年印度流入美国的科技人员10万人左右,这不仅等于印度政府每年白白为美国支付近20亿美元的教育经费,而且人才外流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

报告最后指出,鉴于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法从新技术中获益,它们很难达到联合国首脑会议制定的到“2015年消除贫困”的目标。即到2015年,占世界人口62%的93个国家不能将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减少三分之二;占世界人口70%的83个国家不能解决饮用水问题,约有10亿人得不到洁净饮用水;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74个国家不能将贫困人口减半,全球仍有12亿人每天的收入不足1美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