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理论双向参照中根据20世纪中国文化、理论、文艺的实际需要建构、发展的。西方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意义巨大,对此的研究始终是中国美学界的重要话题。不过,在研究中人们似乎更重视黑格尔,而康德的影响未能充分确认。的确,中国20世纪,尤其50年代之后的美学在逻辑框架、理论方法等方面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但纵观20世纪百年的中国美学历程,康德在美学态度、美学研究领域、美学艺术理论阐释诸方面影响更持久、更深刻。
康德视审美为自然与文化的契合、物理与心理的统一,并将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标定成审美本质规定的美学态度在20世纪初推进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韧,引起了当时包括王国维在内的大批美学家对美学、文艺问题的反思和重释,无功利的超越性与无日常目的却又暗含着人生的理念成为当时美学家营建与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不同的当代美学理论的最核心、最基本话语。譬如,作为当代美学先师的王国维,其许多论述中就反复强调艺术的无功利、无目的性特征。在《人间词话》中,他要求“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甚至在《〈红楼梦〉评论》中将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提升为一种抵御现实苦难、超越权欲利益的生活态度,指出“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与王国维同时代的蔡元培则将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诠释为美育核心。这位当代美育鼻祖把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引入教育领域,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发展人的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并以此除去个人私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初建是从接受康德审美无功利、无目的思想开始的。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审美无功利、无目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的最初发展,而且对二十世纪初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反抗封建思想观念,创建中国当代精神价值体系意义重大。
二十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当代美学努力拓展美学研究领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对当代美学有重大贡献的人如鲁迅、朱光潜、蔡仪等无一不重视审美心理、审美认识问题,可以说美学向心理学的拓展是这一时期美学发展的重要标志,这其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康德的影响。康德美学的一大贡献就是将美的对象探讨转向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天才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对二十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美学家产生了影响。鲁迅先生所提“诗歌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感情正热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的观念即受到康德审美心态理论的启发。而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一书更是显露出康德审美理论的影子,作者说他在书中讲座的核心问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并围绕此论述了想象、情感、美感、情趣、意象等一系列在康德《判断力批判》中被创造性提出并做了深入探讨的概念。而蔡仪40年代初提出“形象思维”问题,将“形象思维”表述为借助具体概念实现形象的判断和形象的推理过程与康德审美判断以“范例的必然性”实现普遍可传达的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康德影响下的中国20—40年代审美心理学研究热与中国古典美学重视艺术研究的传统发生了结合、交融,极大地推进了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深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宗白华、朱光潜等一批美学家对中国各门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做了深入精辟地考察分析,形成了艺术研究高峰,其研究成果令人赞叹,至今被视为艺术研究之经典。
二十世纪50年代起,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情境,康德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逐渐潜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当代美学迅速发展,成为开时代精神之风气的显学。这其中,对康德的美学思想汲取起到很大作用。80年代之后的当代美学主流强调主体性、主客观统一、自由、情感本位等都与康德美学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期有代表性的美学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康德影响。李泽厚在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因其“实践论”而独树一帜。70年代末至80年代,李泽厚完成了从“实践”向“主体性”的迁移。实现这一迁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是他对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他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表明了其“主体性实践美学”与康德思想间的内在联系。而朱光潜在“自然人化”与“人的对象化”二个新维度的建构下,将其在30—40年代受康德、克罗齐影响下提出的“主客观统一论”系统化、马克思主义化,引起美学界巨大反响。高尔太则在康德“美是自由”的思想启发下,提出了“美是自由的象征”的口号,视美为人的自由解放。周来祥从“美是和谐”出发,在借鉴康德“情感本位”美学理念的基础上,80年代后对文艺美学问题进行了体系化研究。总之,“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康德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达到了高峰,而蒋孔阳、曾繁仁等对康德美学的全面、精癖的研究和创造性开掘,又使康德对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更深入、更系统。
二十世纪末世纪之交,中国当代美学出现了多维取向、多元建构、多面融合的局面,中国当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对话与交流日愈广泛、深入,其间康德的地位与作用不容低估。但这方面目前尚缺乏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应引起美学界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