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夹缝中生存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2001-07-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 我有话说


我首先是巴勒斯坦人

在圣经故事中圣母玛利亚的故乡、耶稣度过童年的山城拿撒勒,阿拉伯小伙子奥贝德伤心地说:“我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以色列人,如今我才强烈感到,我首先是巴勒斯坦人。”他说:“我从小同犹太人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唱歌、跳舞,他们是我的好朋友,情同兄弟姐妹。但冲突以来,他们试图伤害我们,他们中好多人我认识,简直难以相信。”

奥贝德4年前在海法认识了17岁的犹太姑娘卡娜蕾,一见钟情,相爱甚深。但是,他们的恋情却因是两个不同的民族,遭到双方父母的坚决反对。以往在拿撒勒,两个民族和平相处,休息时在咖啡馆里一起喝咖啡、抽烟聊天。现在,拿撒勒已成为巴以双方冲突最激烈的地区。

阿拉伯人最初只是在路口举着巴勒斯坦的旗帜和标语抗议游行。但事态很快恶化,阿拉伯人先是放火烧了犹太人的约瑟夫圣墓和犹太教堂,接着犹太人的定居点也遭到阿拉伯人的袭击。

居住在拿撒勒的犹太人愤怒地冲到阿拉伯人居住区示威,扔石块,乱枪中打死了两个阿拉伯人,其中一位是奥贝德的好朋友。卡娜蕾的家人和亲戚也参加了对阿拉伯人的袭击,而且特意找到奥贝德的家,往里面放枪,奥贝德的好几个亲人被击伤。奥贝德的父亲扬言,如果奥贝德胆敢娶卡娜蕾,就杀了卡娜蕾。

卡娜蕾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嫁给奥贝德,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她知道,这样会有很大的麻烦。因为按以色列的法律,孩子应随母亲成为犹太人,儿女们长大了必须要去服兵役,这样就可能去对付阿拉伯人。她已经和奥贝德在电话中立下誓言,等候,等候,再等候,一直等到和平恢复,等到民族和好再结婚。

难民的日子

在这块诞生犹太、基督、伊斯兰三大宗教的圣地,生活着130万阿拉伯人。他们曾经是这块土地的主人,现在成为少数民族,在以色列630万总人口中占五分之一。巴以暴力冲突爆发以来,他们的日子更加不好过。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181号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犹太2个国家,面积各为1.15万和1.52万平方公里,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城变为国际共管。第二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犹太人经过千年的流散终于开始艰难立国。然而,当地的阿拉伯人却从此开始流散,五分之四逃难他乡,先后有多达73万阿拉伯人成为难民。同时,世代生活在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也遭驱赶,82万犹太难民投奔以色列。

以色列称,73万阿拉伯难民中只有35万是本地人,其余是游牧的贝都因人以及建国前不久移居来的阿拉伯人。半个世纪后,难民已扩大为370万人,其中,140万在巴勒斯坦统治区,230万在阿拉伯邻国。仅加沙和西岸290万的人口中,有半数是阿拉伯难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明白,这么多难民已不可能都回归故土,但是,以色列只同意收容在境内有亲戚的10万难民。

以色列在建国时人口只有80万,阿拉伯人占13%,现在是630万人,五分之四是犹太人。犹太人担心,阿拉伯人出生率高,几十年后犹太人在以色列将有可能成为少数民族。

在以色列境内的这130万阿拉伯人,组成极为复杂。从宗教上分有伊斯兰、德鲁兹、基督教3大部分。其中,伊斯兰占71%,属伊斯兰逊尼派,包括贝都因人、3千切尔克斯人,后者是140年前来自高加索的俄罗斯难民,现住在加利利湖边两个村庄。基督教徒占1/5,9成是阿拉伯人,分属东正、天主、新教、一性论派等4大教派的35个支派。德鲁兹人占9%,他们源于11世纪伊斯兰什叶派,散居在北部山区22个村庄,他们的教义规定,忠于居住国政府。

另外,那些当年留下没有逃难的阿拉伯人,大都是一些投奔无路最下层的农牧民,而那些有门路的上层人和宗教、文化精英都逃离以色列成为难民。然而,半个世纪后,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生活和文化水准明显提高,超过了那些难民同胞,令他们十分羡慕。这些年来,他们的亲戚大都逐步返回了以色列。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巴统区的阿拉伯人生活差距越来越悬殊,他们和犹太人已经能够和平相处,共同生活。一些激进的巴勒斯坦组织就指责他们是犹太复国的“帮凶”。

少数民族的苦衷

以色列建国时的《独立宣言》称,造福所有居民,保证全体公民不分宗教、信仰、种族和性别,都最充分享有社会政治的平等。以色列把阿拉伯语列为国语。然而,现实是,以色列是一个在阿以冲突中建立的犹太移民国家,出于政治、安全考虑,早期的阿拉伯人备受怀疑和防范,沦为二等公民。他们的土地被占领没收,政治上对他们分化、降服,社会上孤立、限制,经济上盘剥、控制。最受防范的是穆斯林,政府许可德鲁兹、贝都因、切尔克斯人参军,给予德鲁兹人独立宗教团体地位,在司法、经援、参政等方面优待。穆斯林人就没有这些优待。

1962年以色列取消对阿拉伯人的军管后,对阿拉伯人的控制手段逐步放松。随着以色列民主和经济建设发展,阿拉伯人的教育、经济状况也得到改善,尤其阿以和谈以后,阿拉伯人更多融入以色列社会。他们成立了政党,争取政治和经济平等,反对种族歧视,支持和谈。现在,以色列的中学已经开始普及阿拉伯语。

在以色列的选举中,阿拉伯人的选票现在已至关重要,120议席的议会中有10名阿拉伯议员,政府中有部长和副部长。前总理佩雷斯1996年大选前,下令轰炸黎巴嫩,惹怒了阿拉伯选民从而输给了内塔尼亚胡。

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人起义只发生在巴统区,此次巴以冲突,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居住区也卷入进去。去年10月,13名阿拉伯人在冲突中被打死。巴拉克多次和阿拉伯社团对话,许诺增加拨款、调查责任。然而为时已晚,他们拒绝投票,巴拉克败给了沙龙。

由于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支持巴勒斯坦起义,在议会中谴责政府,从而开始与犹太人的矛盾加剧。以色列一些右翼指责他们“叛国”,主张赶走阿拉伯人。但是,在哈马斯等恐怖组织的袭击中,他们也挨炸遭殃。

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政府只允许40岁以上巴勒斯坦人入境打工。以方从打工者中发展眼线,巴勒斯坦当局今年初处死了4名“内奸”,以此警告多达2万人的“告密者”。随着连连的恐怖爆炸活动日增,以色列军队封锁了巴统区,下令打工者全部返回巴统区。

和平的希望

9个月来,这块诞生《圣经》的土地,天天上演悲剧。不少人怀疑,新仇旧恨,这两个民族是否还有和平的可能。然而,在右翼示威时,总能见到左翼也在示威,他们更强烈呼吁尽快和谈,以色列撤出定居点。

在以色列的海法、阿卡、雅法等城市,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长期和平相处,这给人们带来信心和希望。

海法是各种宗教最和睦相处的城市,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共处的典范。100多年前,海法的阿拉伯市长同犹太助手开了民族和睦及合作信任的先河。他们毗邻而居,孩子们自幼结下情谊。两个民族从历史长河中不是搜寻仇恨,而是栽培理解。

投资500万美元建卡茨特文化购物中心的阿拉伯商人图尼自信地说,冲突不会长久。曾被屠杀2万信徒遭驱赶的巴哈伊教,最终也是在海法得到善待而落脚。其成员特别捐出善款2.5亿美元,把海法市中心一座临海荒坡建成美丽的花园大厦。对巴以冲突,他们说,如果少来些外来干预,多关注自己的建设,人类本可以享受更多的和平与发展。

海法的拉比、阿訇和神父经常聚会对话,呼吁理解、尊重、和平。以色列士兵塔赫尔被黎巴嫩真主党的炸弹炸死,他是海法的阿拉伯人,他的父亲说,孩子去年受伤后坚持服役,他热爱以色列,现在他终于为国捐躯了。他呼吁巴以尽快和谈。

雅法古城今年初大雨成灾,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相互救援。28岁的阿拉伯人阿瓦德在加利利湖为救两名犹太少年而身亡,犹太人纷纷捐款安慰他的父母和怀孕的妻子、幼女。上月初,东耶路撒冷33岁的阿拉伯人久拉尼在咖啡店遭犹太人枪击身亡,他的父亲捐出爱子遗体,器官移植给4名犹太人和1名阿拉伯人。他的父亲说,拯救生命最重要,不管是犹太人、基督徒还是穆斯林,不要再流血了,我们要和平生活。

23年前的11月19日,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犹太人热烈欢迎场面令他震惊。他曾悄悄一个人上街坐出租车,证实这些不是政府刻意安排。他参观海法后说:“我曾怀疑,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和平相处只能是一个梦。但是今天,我却在海法看到,梦想已变成了现实。”

在海法阿拉伯犹太文化中心,临街整面墙是一幅蓝色瓷砖壁画,镶嵌着法国诗人布托尔的诗《边界的雨》:“边界两边,有太多的苦难,愿上苍降雨,洗净伤痕和仇恨,愿边界消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