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华文明史上沉淀下来的经典著作、千古名篇推向世界,译者是桥梁。西方译者往往抓不住精髓,许多“直译”使西方读者不知所云,许多未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真面目的“意译”又使西方读者不得原旨。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准确真实的本来面貌推向世界,这一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中国译者肩上。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汪榕培教授就是担当此任中的一位佼佼者。
汪榕培历时十载,完成英译《老子》、《易经》、《诗经》、《庄子》、《汉魏六朝诗》、《牡丹亭》、《陶渊明诗歌》等8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并使之出版发行。
汪教授家学渊源,从小就能把好多中国古典篇章背诵的朗朗上口,对中国优秀古典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1990年,汪教授出差北京,在道教圣地——白云观参观时发现老子的《道德经》的几种译本都为外国人翻译,且均未抓住原作精髓。汪教授便萌生了把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的想法。
公务和授课之余,出差旅途之中,他全力投入《老子》的翻译工作,他以长沙马王堆出士的帛文本为依据,以多种通用本为校正本,采取直译和释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英译《老子》,并很快出版发行。这一成果令汪榕培受到鼓舞,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以自己在中文、英文两方面的渊博学识为基础,细心领会国内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跟踪当今流行的现代英语风格,句句有出处,字字皆辛苦,推出了一本又一本英译经典著作。
每译一本新著,汪榕培都将国内外所有的有关译本收集到一起进行比较,仅翻译《淘渊明诗歌》他就找到20多本国内外译本。他说,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要译成英文,完全达到原文的味道是不可能的,只能从比较中研究出最佳翻译方案。“道可道,非常道”,他将老子的这句名言引申而用之:“译可译,非常译”,意思是,翻译是可以翻译的,但这种翻译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只能是与原意接近。在翻译中比较,在比较中翻译,由此汪榕培在翻译古典作品的同时,完成了一本专著《比较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