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海中的恐惧

●周四书话
2001-08-09 来源:光明日报 □钟国兴 我有话说

读书人喜欢书,而且许多读书人嗜书如命。记得这种情形我也曾有过,但那已经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感觉。现在说来有些惭愧:每当进书店面对图书的时候,感到的非但不是如饥似渴,反倒常常是厌腻、发怵,甚至几乎是恐惧。书太多太多了,已然是茫茫书海,令你不知何去何从。据说古时有人发誓读遍天下书,现在恐怕连翻遍天下书也是不可能的。

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书吗?这书海之中哪些是对人和社会真正有用的?只要随手翻几本书就知道,在这信息时代里,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不如信息垃圾增长的速度。马尔萨斯说人类社会的生活资料是按照算术数列增长的,而人口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我想信息和信息垃圾的比例也必定是这样。在当代社会庞杂的信息载体中,不要说网络上,就是图书里,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发现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真有一种大海中捞到一根针那种庆幸感。这时我常想,自己毕竟读过好多书,而且已过不惑之年,对书还是有一些辨识选择能力的,如果不是如此,在这伪劣信息充斥的时代,面对书海,该如何取舍?

就像物质丰富了,常常想起贫困年代某一顿简单而味美的农家饭菜一样,信息爆炸、伪信息泛滥的年代,我常常想起在小学直至大学那段,对自己最有影响的几本书:首先是上世纪70年代时《学生字典》和《绘图千家诗》对我影响最大,那时农村山沟里没有书看,五年级的假期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把字典上的常用字每个写10遍,这大大扎实了语文功底;《绘图千家诗》是本竖排版的旧书,其中每首诗的字边上都划有横竖的小杠,我读初中时对此百思不解,经过大约半年时间,才悟到是字的声调,于是懂得了诗词的平仄及其神韵。此后,读大学时,买到两本书,经常翻阅,影响至深。一本是从苏联翻译过来的《社会学和现时代》,从中我间接地知道了马斯洛等国外大家的观点;另一本是科普作品《人类认识的自然界》,使我一个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知道了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开阔了眼界。后两本书,对我启发和影响很大,直至影响到我现在研究问题的思路。

书海茫茫,真正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和学问的,不过是几本书。这样的书在小学中学奠定了你的基础,在大学研究生时开阔了你的视野和思路,在你做学问时引起你强烈的思想震撼或触发你的灵感。如今,真假信息如洪水般泛滥,哪里有时间去精挑细选一本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书,哪里有时间去反复读一本书?不过事实仍然是,真的对一个人一生影响很大的书只有几本,其余当然也必要,但是次要的。尽管恐惧,在书海中,我仍然寻找能够影响自己后半生的书,期望它能让我的心灵与之共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