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及时的学术史迹

2001-08-15 来源:光明日报 黄陆璐 我有话说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钟桂松所著《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这部书概述、总结、评价了一个世纪的茅盾研究,也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一个范例。

这部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分期,这个分期与茅盾的创作分期并不总是同步,与文学史也不一致。它以各个时代的特征为依据将茅盾研究分为了滥觞时期的多声部、史诗的辉煌和残缺、系统平静的深入和学院派的兴起、劫后再生、重铸辉煌、由感性到理性、挑战历史、世纪茅盾七个部分。茅盾是以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农村三部曲》而确立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的。而实际上,茅盾的创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各个时期的创作思想也是不同的,用个别作品来定位一个作家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全面的。作为现代文学上的大家,茅盾的创作一直以紧和时代而著称,因而对他作品的评价和认识也定然难以脱离时代的牵绊;更由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梳理一直随着岁月与时代的起伏而起落,故而对茅盾这个颇具时代性的人物的研究也就必然与每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了。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每个时代里的茅盾研究如实地陈列在人们的面前,从时代里看茅盾研究,也从茅盾研究里兼顾时代的特点,这成为占领全书的鲜明风格。作者指出:茅盾研究作为一门随着一个伟大作家的诞生而诞生的科学,似乎和20世纪的历史风云有着天然的联系,社会的风云和研究的曲折,构成了20世纪茅盾研究的一系列曲线。二三十年代的褒贬不一,40年代的初步辉煌,50年代的不合时宜,60至70年代的遭受冷落,80年代的重新崛起到90年代的辉煌,曲线的走向紧紧跟随时代的变化;显然,茅盾研究在曲折中前进,起伏中发展。这是对本书精当的概括了。本书的作用从茅盾研究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陈述每个时期研究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用反思的态度评说各个时期的研究的特色。

茅盾的作品曾被奉为左翼文学的封顶之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茅盾的研究也就是循着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行的。而本书的可贵之处是作者将与茅盾同时代的人的评论和研究材料发掘、收集,提供了一些研究茅盾的早期资料,为当下的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视野与更多的研究视角。对材料进行这样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突破茅盾研究局限于单一格局的状况而做出的努力以及他想将更多的声音、不同的看法引入的企图。基于这一点,作者积极吸收了一些新时期的研究成果。新旧材料的丰富,共同还原了茅盾研究的真实,为其它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也为今后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一种研究方法与文学史的重写息息相关。

重写文学史和如何重写文学史,这样的问题是基于新的时代里人们对于一些作家、作品重新的阐释、认定和对一些旧有问题的新的开发和发现的基础上的,因而在这样的紧迫的情形下,研究史的梳理就成为一种必然。总结、评价,然后发现整个研究状况的不足与进行反思也就成为了研究史的任务。

从一部研究史中,我们可以得知各个时代的影响下研究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由这个侧重点中,可以看出我们现代文学的研究在以往所出现的一些偏差。文学史的重写就是要客观地面对这些偏差,尽量地还原真貌,甚至从还原的真貌中总结出我们的文学史研究所走的弯路,是什么致使我们走了这样的路,从而引起一代代学人调整自己的研究步伐。

就从个别引申、关照整体的写史思路而言,这部研究史是很有启发性的;就重写文学史的问题而言,它又是及时的;就一个新的世纪的来临而言,这又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