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16日电(记者陆彩荣)针对我国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提出,“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据分析,由于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脆弱,承受需求波动的弹性小,又没有足够的空间改善运输质量,交通运输仍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专项规划认为,“十五”时期,世界经济呈平稳增长趋势,又是我国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机遇将大于挑战。
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国货物运输年均增长速度将在3.5%左右,其中铁路2%、公路5.7%、水运3.0%、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5.5%左右、航空货邮13%左右。
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期间我国交通体系发展指导思想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以扩展网络为重点,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市场变化为目标,加强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和安全水平;以效益为中心、服务为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此,“十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方针是:深化改革,扩大网络,优化结构,完善系统,提高质量,开发西部。
“十五”期间还要加快大城市和市郊旅客运输系统的建设。大城市、特大城市客运交通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道路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
到200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万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6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6万公里;沿海主要港口深水泊位800个;内河通航里程11万公里,其中千吨级以上航道8800公里;通航机场150个左右;输油(气)管道里程4万公里;城市道路长度18万公里,城市公共交通车辆30万辆,出租汽车100万辆。
到2005年,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更加紧密;货物运输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
到2005年,运输领域中建设和经营的市场化机制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建设与经营的市场准入、运输市场的规范及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