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垃圾棉”为何屡禁不止

经济话题
2001-08-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武勤英 通讯员冯蕾 我有话说

“垃圾棉”后患无穷

谁也想不到,“军用被褥”和包装精美的“金狐貂”、“金狮”牌高级绒毛毯竟是用带病毒的“垃圾棉”制成。

谁也想不到,医院里的废弃药棉和火葬场用过的被褥经过一番简单包装竟被当作儿童被出售。

近日,在西北某地小黑河村的破旧房屋中暴出惊人一幕:简陋的房屋、破旧的机器,竟成为加工垃圾棉的生产车间。在一堆烂布头、烂衣裤、烂被褥、旧拖鞋这些所谓的原材料上,尿斑、血渍、污迹,不堪入目。屋内屋外,烂棉絮四处飞扬,一片狼籍。这些“产品”一部分流入大中专院校、幼儿园、福利院,一部分作为救灾物品送往灾区。据该村群众反映,1998年发生水灾时,这些生产者一次就挣了几十万元的黑心钱。

“垃圾棉”为何猖獗

“垃圾棉”即是混入下脚料及废旧棉的絮棉制品。它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

国家纤维检验局副局长张克才认为,现阶段我国棉花流通体制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取向,打破棉麻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这个转轨过程中,应加强对市场的规范管理,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实行经营渠道有限制的放开。要防止在没有形成良好竞争环境的情况下,一些棉花经营者受暴利的驱动,扰乱棉花市场秩序。

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也给假棉经营商提供了可乘之机。有的地方在棉花加工、收购过程中对加工质量低劣甚至掺杂使假的棉花熟视无睹,不仅为造假售假充当了保护伞,有的还直接参与违法经营活动。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国家明确规定不允许生产、销售使用小轧花机、土打包机。但实际上这些年来仍有被明令禁止的棉花加工设备大量流入市场,以致各地棉花加工能力严重过剩,造成了抢购棉花、哄抬价格、扰乱秩序的问题,对棉花掺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絮棉打假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发现:絮棉制品加工者以小手工作坊居多,大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量大而分散,流动性强。加工的絮棉制品主要在一些日杂店、劳保用品店、所谓的军品店、集贸市场出售。销售多采用送货上门的方式,因此在对絮棉制品进行检查时,常因销售者不掌握加工者的情况,使得执法工作难以深入。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在今年8月前,絮棉制品仅有一部推荐性的行业标准,缺少判断絮棉制品质量的硬性标准使得伪劣与质量不好的标准难以界定。

如何清理“垃圾棉”

有关部门认为,要从根本上制止垃圾棉,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絮棉制品打假的长效机制。

首先应“正本清源”。伪劣絮棉制品的主要原料有纺织厂的落地棉、纱线头等下脚料,服装或其他纺织制品厂的下脚料,废旧絮棉制品或旧服装,医院用过的废棉制品。因此,必须加强对上述物品的管理,禁止此类原料直接用于制作人用絮棉制品。

其二,针对执法难以深入的问题,联合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从经营主体资格管理、户籍管理、治安管理、质量的日常检查等方面入手,发挥综合治理的效能。

其三,对集团采购用于提供服务的絮棉制品,应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向集团采购提供的絮棉制品,应由依法设立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售出。

为保证絮棉的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日前发布的《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强制性的絮棉制品标准。国家纤维检验局副局长张克才表示,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棉花经营者将日益多元化,这将对今后的棉花打假工作提出新的考验。棉花打假并非一帆风顺,其有效实施亟待舆论的监督与法律的健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