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老校薪火相传 世纪学府再谱新篇

2001-09-1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百年学府积淀深厚

太行吕梁,巍巍耸峙;黄河汾水,奔流不息。坐落于素有“龙城”之称的太原市的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山西省办学规模较大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紧密结合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强大科教服务功能的一所地方院校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

太原理工大学是于1997年3月17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山西省属重点大学太原工业大学和原煤炭部属山西矿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其前身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

太原理工大学合并成立后,围绕“211工程”建设这一发展主线,确定了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党委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核心,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校党委书记朱先奇教授明确提出:“以改革的思想统揽全局,以全局的利益战胜自我,以自我的奉献成就事业。”学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超常的发展态势。

1902年,上个世纪的曙光初绽之时,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以科学民主的光芒点燃了三晋大地上的现代文明圣火,开创了山西近代高教之先河。其间,历经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1902年)——山西大学工学院(1931年)——太原工学院(1953年)——太原工业大学(1984年),山西矿业学院(1958年)——太原理工大学(1997年)的各个发展过程。

一个世纪以来,太原理工大学高蹈阔视,与时俱进,已发展成为我国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效益显著,以工为主,集理、工、文、管、经、法、体、美诸学科于一体综合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7个校区,拥有16个学院,45个本科专业。学校有教职工376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000余人。在校本科生12935人,博、硕士生1548人。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1个硕士点,10个工程硕士点。拥有山西省和全国地方高校中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重点实验室和三个省级中试基地和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是全国地方高校中鲜有的独立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和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高校。

重点学科成绩斐然

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的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学科建设方式上,太原理工大学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出发,对学科体系进行了科学规划,突破了学科封闭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联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学科口径过窄的局限,优化了重点学科结构,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

“211工程”建设使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科学位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目前,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由无到有,实现了学校乃至山西省“零”的突破,二级学科博士点由1997年的2个递增到14个,硕士点由1997年的23个增至41个。

采矿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和结构工程都于1998年提前四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电路与系统、电器与电机、机械设计与理论、岩土工程等学科都于2000年提前2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化学工艺学科提前三年建成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原定的“九五”期间整体学位建设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学校机、电、土、化、矿、材料、信息、力学等八大学科等都能招收培养博士人才,10个学科领域还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主体学院均能招收培养硕士生。

“211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各级各类项目71项。完成的科研成果338项,通过鉴定的成果为139项,申请发展专利40余项,授予专利权32项,以第一单位和第一负责人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106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杨世春教授研究的“滚磨光整加工及设备的研究开发”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测控技术研究所马福昌教授发明的“感应式数字水位传感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材料工程与加工学科王宝教授发明研制的“奥氏体不锈钢焊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山西省2000年仅有的两项高等级国家科技奖;2001年,谢克昌教授等完成的“依据煤气化规律优化脱硫净化技术及产品开发”、熊诗波教授等完成的“跳汰机多参数自动寻优模糊控制系统”等2项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初评。

“211工程”建设,使校办产业蓬勃发展。1996年校产产值仅3215万元,利税132.8万元,2000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利税1001.45万元。学校控股的太原理工大学天成股份有限公司已列为山西省高科技板块的拟上市公司。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和建设监理公司均为甲级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

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通过“211工程”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重点建设校园网、图书馆、教学科研实验基地和综合实验室。校园网的建成开通使学校各学院、各重点实验室、各办公场所实现了网络化;学校网络信息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华北地区主干网山西省主节点,也是山西省教育科研网络中心,已有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我校网络中心接入国家教育科研网和国家互联网。图书馆自动化的建成,不仅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对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料利用率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都是较好的选择,同时符合CALIS项目省级中心馆的要求。1998年投资50万元完成的化工基础实验中心实验室装置的改扩建工程,自制实验室装置8种32套;2000年投资100万元建成了信息工程学院技术基础实验中心、计算机房;投资43万元建成矿业学院计算机房;建成了多媒体语言实验室36座10套。2000年9月,投资4010万元,建筑面积达16466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建成投入使用,共有各类教室及物理实验室等111个,进行了智能化综合布线,实现了电化教学,可容纳6000余名学生同时上课。这也是太原理工大学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

育英撷华模式多样

通过实施“211工程”建设,太原理工大学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是“211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培养、改善知识结构,加强创造性培养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增设了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急需的短线专业,适度发展文、理、工商、经济、法学类专业,适度扩大主辅修和双学位范围。2000年,新增主辅修专业5个,新增双学位专业4个。作为北京军区的试点之一,已成为山西省惟一的后备军官选拔培养院校;2000年,在全国率先为部队招收培养指技合一的军官工程硕士;作为全国29所非军事院校之一,今年又直接从高考生中招收40名国防生。

学校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多数本科生施行宽口径专业教育,使他们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部分学生通过“主辅修”、“双学位”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可成为具备多种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少数优秀学生实行本—硕—博连读制,可使其成为开发型、研究型人才。

师资队伍青春焕发

通过“211工程”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从学历上看,具有博士学历以上的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百分比由1997年的2.1%提高到现在的20.6%,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百分比由1997年的52%提高到现在的80.1%,都已提前实现了建设目标。博士生导师由4人增到43人。山西省青年学科带头人由5人增加到17人,山西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由126人增加到174人。“211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队伍建设的凝聚工程,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211工程”建设的大量经费集中投入到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中,使得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善,仪器设备的先进水平大幅提高,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的建成,大大增加了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的能力,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以人为本的用人思想,灵活有效的培养措施,浓厚严谨的学术氛围,又为筑巢引凤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化学工艺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四批设立特聘教授的学科,又为引进人才提供了平台。

众多高层次人才纷纷来校工作,成为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中流砥柱。留德博士李瑞丰返校后以主客体新型无机催化材料和表面物理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60多篇。留日博士许并社远离妻儿,谢绝导师的挽留和日本科技振兴事业团的优惠待遇,回国创业,他的“非晶炭向洋葱状富勒烯转变机理及其性能研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留英博士白晓红现为学校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主攻土的工程性质及地基处理基础工程方向,已获成果2项,发表论文30余篇。曾在英、德等国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李文英博士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34篇,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1项。

通过“211工程”建设,一大批年轻学科带头人在业内有了广泛影响。赵阳升教授被中国矿大采矿工程学科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李春虎博士在高温煤气热脱硫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解决“高温煤气热脱硫剂粉化”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理论指导思想——“囚禁”理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