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异地办学的成功尝试

2001-09-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杨连成 我有话说


李延保,男,安徽寿县人,1942年7月生。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曾任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1998年1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兼任国家教育部工科教学课程指导委员会研究生组委员。著作有《应用泛函基础》、《泛函分析习题集》、《有界线性算子半群》、《空间与迭代——从微积分谈起》等。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自去年9月落成开学以来,已有国内外百余所高校和20多个省市的领导前来考察中大异地办学的经验,人们评价说,中山大学是名牌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成功典范。记者日前在参观了这里可容纳2万名学生同时上课的亚洲最大最长的单体教学大楼后,采访了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

记者:有人形容中大珠海校区的诞生是高校和地方两个发展教育思路相碰撞而产生的一束火花,您认为是这样吗?

李:是的,如果没有珠海市领导的高瞻远瞩,就没有中大珠海校区。我们为了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腾飞有个坚实的基础,就希望有个外部环境优越的新校区。而珠海市则将发展教育的思路定位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所在即所有”的新观念上,他们对引进大学的要求一是名牌,二是规模,而这两点恰恰是中山大学能够提供的。1999年9月11日,我们双方签订了合作建设珠海校区协议书,珠海市将位于唐家湾的3.4平方公里土地和原珠海大学(筹)校址上的价值2.7亿元人民币的建筑物无偿永久地提供给我校使用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再投入1亿元支持珠海校区的建设。

记者:珠海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诞生了一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使许多人至今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李:是啊,9个月完成了两年多的工程,而且是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的,这在中外建校史上是不多见的,珠海市人民为这个校区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贡献,许多参与建设的同志至今提起来还激动不已。正是因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为我们腾出了办学空间,才使中大的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势头,目前中大的研究生教育已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

记者:中大在办珠海校区和管珠海校区上有些什么特色呢?

李:珠海校区目前主要是一、二年级的本科学生和成人教育,今年在校生就能达到1万人的规模。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校区来办,要发展一些新型学科和若干个实体学院,像生命学科、旅游学院、海洋学院等,目前已成立了中山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还要建立中山大学珠海软件基地。我们在珠海校区真正的管理人员只有40多人,包括校区党委和管委、党政办、后勤办、教务办、学工办、保卫办、实验中心、网络中心及图书馆等职能机构的干部,这么精干的队伍管理着4000多名学生和二期扩建工程,这在其他地方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十五”期间,我们要把珠海校区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基地,学科建设的拓展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辐射基地,使珠海校区真正成为中大科研成果和珠海经济相联系的桥梁,成为珠海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对外合作和交流的窗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