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学校,以各种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由来已久,但多数学校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而是更多地采用了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各学科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北京101中学的生物教师荆林海在这方面就做了有益的探索。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荆老师将研究性学习带入生物课堂已经有一段时间。他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采用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模式,真正体现学习的研究性。
比如在高中的生物课程里,有一节内容是“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荆老师告诉我们,如果以传统的方式教学,老师就只需要给学生列出一个表格,告诉学生哪些食物里有一些什么样的成分,然后让学生照着去记下来。即使让学生们做实验,也只是验证一下已知的结果。但是在将研究性学习渗入到课堂教学之后,荆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就要先把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学生们是在对结果完全未知的情况下去测试,这样,原有的验证性的实验变成了探究性的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据荆老师介绍,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将研究性的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教师在设计研究主题时,通常是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还需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他们研究的热情。荆老师说,“在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因为这种研究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学生也恰恰能从失败中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研究,从而培养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
荆老师认为,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得要几节课!这样必然会使教学进度受影响。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主题。
荆老师在教学中还发现,学生们在做实验时热情很高,但到了课堂讨论时却不够积极,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可能与高中生特有的矜持心理不无关系,同时也是长期以来“老师讲、学生听”教育方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