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25日电经过为期11年的合作,中日两国科学家开展的“低中放废物近地表处置安全评价方法学研究”今天宣布取得重要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放射性废物处置安全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为人类更好地利用核能解除了后顾之忧。
此次进行的放射性示踪剂野外迁移试验是严格按照我国有关法规,在审管单位有效监督下进行的。经审管单位的监督和监测证明:这次试验没有放射性示踪剂泄漏,未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试验结束后,含有放射性示踪剂的土壤已被取样分析,证实在试验现场没有残留放射性示踪剂,试验场的环境已达本底水平。
能源的紧缺使和平利用核能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但在核能利用以及同位素应用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却使人们感到恐惧。如何评价其危害程度以及这些废物处置后的安全性状况,成为国际学术界久有争论的问题。
此项合作研究是根据我国与日本于1985年7月签署的《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及有关协议,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与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在我国合作进行的。自1988年1月到1993年1月,双方进行了“低中放废物浅地层处置安全评价方法学研究”;从1995年8月到现在,进行了“超铀核素在近地表迁移行为及其安全评价方法学研究”。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北方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和华东地质学院等9个单位也承担了部分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