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第一个金秋,北京迎来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一文艺盛事。56个民族的艺术工作者,在10天的时间里,演出了带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族歌舞、戏剧和曲艺。精彩纷呈、琳琅满目的节目,令观众大开眼界,使国庆前的首都舞台呈现出繁荣和喜庆的景象。
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1981年在北京举行,与本次第二届会演整整隔了21年。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的21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和民族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地的积极参演,使此次会演规模明显扩大:第一届有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的代表团参加,仅演出歌舞节目28台,参演人数为两千人。而第二届则有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解放军总政治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37个代表团参演,演出歌舞、戏剧、曲艺、儿童剧等多个艺术门类的42台剧(节)目,参演人数达3500多人。
丰富的参演节目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艺事业的发展。据了解,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已设立了近万个民族文化事业机构,活跃着500多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建立了24所高等艺术院校,1992年以来建成的3000多个公共文化设施又筑起了万里边疆文化长廊。这一切为少数民族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民族的艺术家在本次会演中,尽情展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风土人情,倾诉着56个民族大团圆的喜悦之情。
与第一届会演相比,本次会演剧(节)目不但数量增多,艺术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很多剧(节)目是获过国家大奖的。陕西歌舞剧院的歌剧《张骞》曾获文华大奖,河北承德话剧团的《圣旅》、天津儿艺的《尼玛·太阳》获“五个一工程”奖,四川彝族舞蹈《阿惹妞》夺得文华奖、荷花奖和孔雀奖金奖等所有舞蹈奖项。
歌舞历来是少数民族文艺的长项,本次歌舞诗和歌舞晚会就达29台。这些歌舞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新”。题材、表现技巧及舞台呈现,都令人耳目一新。湖南代表团的民族舞蹈诗《扎花女》,以扎染工艺的五个步骤来展示扎花女的一生,新颖别致。歌舞的“新”,还表现在各民族的参演作品除了展示本民族生活之外,与时代接轨,极富时代特色。云南歌舞《彩云南现》,不仅用五彩缤纷的民族歌舞展示云南多民族的生活风情,还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迎接西部大开发的豪情,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8台戏剧则多是歌颂民族团结和杰出历史人物。这些剧作以当今审美观照古人,避开概念化和生硬的拔高,着重表现人物情感,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动感人。北京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蔡文姬》,删去曹操这一人物,重笔揭示蔡文姬、左贤王与董祀的心路历程,人物真实可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这次会演也展现了整理民族传统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如湖北长阳南曲是土家族地区的古老曲种,拥有200多年的历史,此次一曲《土家吊脚楼》,既保留了南曲的曲调,又加入了土家民歌的韵律,伴以活泼的舞蹈,使这一古老曲种焕发出新的活力。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艺术家人才辈出。才旦卓玛、崔美善、刀美兰、胡松华、阿依吐拉、杨丽坤、贾作光、德德玛等老一辈艺术家早已名扬天下。中年的杨丽萍、腾格尔、曲比阿乌、巴哈尔古丽、宋祖英也为人熟知。而此次会演,又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艺术新秀。云南代表团藏族女歌手宗庸卓玛、布朗族舞蹈家陶春、白族舞蹈演员杨旭康、纳西族女演员郭丽娟、壮族舞蹈演员杨州;解放军代表团维吾尔族歌唱演员夏米利、藏族女歌手巴桑;贵州代表团的苗族歌手阿桑、阿依;广西代表团壮族歌手唐佩珠、李卫红,京族演奏员苏海珍;新疆代表团的维吾尔族舞蹈家迪丽娜尔·阿不拉、吐尔逊娜依·依不拉音,维吾尔族歌手阿依吐尔逊,蒙古族歌唱家玛卡;吉林代表团的朝鲜族歌手金永哲、李贞淑;内蒙古代表团蒙古族舞蹈演员敖登格日乐、鄂温克族歌唱演员其其格玛……显示出民族艺术后继有人的喜人景象。
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大量涌现,也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全国有24所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专业班,在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开设有关少数民族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的专业。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办民族班以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据了解,中国文联等单位近年发起了扶助少年文艺人才的大型公益活动——朝霞工程,在西部地区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2000名7岁至15岁的有文艺天赋但家庭困难的孩子,为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的培养增添后劲。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会有更大的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鲜艳夺目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