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来普及教育知识

杏坛刍议
2001-10-04 来源:光明日报 宋一桢 我有话说

教育知识通常可理解为对教育规律、思想、方法的系统认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大力普及教育知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已不再是纯粹的经验性活动,教育活动的内涵更多地赋予理性成分;同时,教育知识的发育、更新日益加快,传统教育知识已不再可能支撑和诠释如今庞大的教育现象,用传统教育知识来阐释今日教育的时代意义,恐怕只能捉襟见肘。目前,普及教育知识大致通过以下途径:一是通过公共媒介,包括教育类杂志、报刊、电台、电视台等进行教育知识的介绍、宣传和传播。这条途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传播最新的教育知识,但是由于接受对象自身知识背景的限制,在传播过程中,对象的主体随意性限制了传播的效率,无法确保普及效果;二是通过师范教育使学生掌握教育知识,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条途径中,教育知识普及接受对象数量有限这个前提限制,教育知识的普及效果和程度并不十分乐观,并且教育知识的更新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三是通过民间教育习俗的传承,特别是地方性教育知识的代代传承,实现教育生生不息的发展。这条途径是民间乃至整个民族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发展、壮大的重要阵营,但由于侧重经验,加上在传承过程中口授身传,普及程度是缓慢、低效的。

在普及教育知识的过程中,大量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的学者、专家作为重要的资源还没有被认识和开发出来,而这些人是促进教育知识向教育实践转化过程中最需要依靠和开发的力量。普及教育知识的工作当然需要也应该有专门的报刊、杂志、机构去从事,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人员热心地参与,积极宣传、普及教育知识,尤其是他们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思想,因为他们最有解释权、实践权,他们是教育知识发展、传播的能源库。但是,放眼教育现实,又有多少人在从事这项工作呢?大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发表、出现之后,谁去真正关心自己的成果向实践转化呢?

教育研究虽然繁荣,新理论也层出不穷,教育新知识更是倍增,但对教育实践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的并不多,造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现象。当然,教育科研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分,基础研究所提供的思想、方法向教育实践的转化有个过程。但是,有多少研究者去身体力行地介绍、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呢?不能说没有,只是并不普遍,并且在这些人当中,大都是退休的老教授、老专家,年轻学者没有兴趣或没有时间去投身其中,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我国在教育知识普及工作中令人忧虑的事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