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息爆炸,各类出版物汗牛充栋,而不才乃性情中人,读书虽有选择,但更多情况下是性之所至,逮哪看哪。如此这般久了,便悟出了一些道理:读书不仅有乐,也有苦、有惑、有恨、有怕,有说不清道不白的复杂感受。
一怕大而无当、套话连篇。此类著作多为政治理论读物。其特征,是大话泛滥、套话不断,什么“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了,什么“形势喜人又逼人,工作好做又难做”了,什么“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不能因为有好否定坏,也不能因为有坏否定好”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听起来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尽人皆知的道理,可以应用于任何场合、任何对象,而且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句无来历,似乎还很有学问,很有根底,其实只要不是太笨,人人可为之。这种正确的废话无用的真理,除了可以使个别官员、无能“学者”以不变应万变之外,实在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说出来“无异于谋财害命”,听起来是忍受折磨。此乃一怕。
二怕浅入深出、故弄玄虚。这类毛病多存在于个别学术著作中。其特征是装腔作势,拉旗作皮,形式大于内容。生搬硬造的名词概念、食洋不化的理论体系,充斥字里行间。甭管研究什么问题、针对什么对象,都要“解构”、“消解”一番。哪怕是写文学评论,也非要写出不知所云的艺术效果,巴黎某个小圈子未必正确的新理论,可以成为一些留洋博士的贩卖资本;纽约某沙龙的偶然争论,可以变作归国“学术报告”的“有聊”谈资。说起来都是云山雾罩、玄之又玄,别人固然“听不懂”,他们自己也未必懂。而据说气氛总是“热烈”的,讲的和听的,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不学无术的傻瓜。于是,大家集体上演一出新时代的“皇帝的新衣”,共同成为有学有术的傻瓜。只可惜,热闹倒是热闹,就是对繁荣学术毫无益处。
三怕言语乏味、面目可憎。这类著作的作者大抵没有文体意识,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标准自说自话而已。他们关心的是“说什么”,而不在意“怎样说”。读这类著作,如果不是出于极特殊的需要,大概很难终卷,往往读不到一半儿,就不免哈欠连天,连多年的失眠症都治好了。这类著作与不学无术、浅入深出的信息垃圾不同,它们常常是言之有物的,就是表达不讲究,既没有理性逻辑之美,也没有文采斐然的词章之美,读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真是很可惜。
四怕趣味低级、把肉麻当有趣。这类毛病多存在于某些传记之中。其特征是有意“忽略”传主的事业轨迹,而专注于其事业以外的所谓“生活细节”,比如不同年代的“三围系数”呀,某男某女的情感纠葛呀,使用某种化妆品的细腻感受呀。一本描写某著名舞蹈家的传记,全书差不多都是对生活琐事喋喋不休的唠叨,有一处居然用了几个页码的篇幅写舞蹈家对着镜子自我欣赏。感叹自己如何“性感”。而我实在看不出这段描写与舞蹈家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全书看完了,对舞蹈家的奋斗历程所知依然不多,而对舞蹈家的私生活、个人习惯倒知之甚详。我认为,传记总该给人一点儿比女性“三围”更重要的知识才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