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看老字号

市象琐言
2001-10-19 来源:光明日报 刘之 我有话说

据经济日报报道,1978年,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2000多家企业为“中华老字号”,但时过境迁,目前全国70%的老字号已经“寿终正寝”,幸存下来的也大多处在风雨飘摇中。女记者的口气中很有些叹惋之意。

在我们中国,“老字号”曾经是以几代商贸精英的心血浇铸而成的金字招牌。老字号代表的是诚实信用,老字号代表的是质量上乘,老字号代表的是财源茂盛,老字号代表的是生意兴隆,老字号代表的是地方特色,老字号代表的是时尚流行。北京城不是曾经有一首民谣吗:“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民谣虽然有显摆或侧目而视之意,但其中所含的对老字号的产品与服务的推崇、欣赏、羡慕之意,溢于言表。

然而老字号忽然就走了下坡路了。有人说是体制原因:自1956年公私合营开始,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其经营之道长时间脱离商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致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原有的品牌含金量反倒在大锅饭的蚕食下日益空壳化。”有人说是经营问题:“产品结构老,以前卖布料,现在还卖布料,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是买成衣了;营销方式老,还靠几十年前“前店后厂”的办法维持局面,而国外同类品牌已用连锁经营的方法大举进军国内市场;经营理念老,没有利用老字号品牌的无形资产撬动有形市场。”其实何止是这两个问题,算起来恐怕还有资金问题,人才问题,技术问题,设备问题,普遍素质问题,政策环境问题,等等问题,问题成堆。但笔者以为这些问题虽然都是问题,但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一个,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否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所谓老字号,大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换句话说,它们大都是清朝末年开始创业的。当其时,及以后很长时期,中国的经济环境大致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一些局限正是老字号优势形成的决定因素:工业的不发达决定了前店后厂的经营格局之可以兴业;交通的不发达决定了地方特色的经营追求之容易实现;信息的不发达决定了质量上乘的经营诀窍得以长期保护;科技的不发达决定了某种特色产品或服务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市场优势,等等。

然而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农业社会总是要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比先进国家慢了许多,但该来的事情还是要来的。伴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交通方式的改变,信息传播的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经济体制、新的经营方式、新的业态、新的产品挡不住地来了。这些“来了”无疑地要对老字号的市场有所影响,老字号如果坚持老一套,那么这些“来了”,碰上谁谁就倒霉。银行可能是比较先“来了”的,于是票号们先倒了霉,日升昌等一批老字号就此偃旗息鼓了。同理,“北冰洋”来了,酸梅汤就没了市场;电影电视来了,拉洋片的就改了行;现代制冰机来了,冬天从河里凿冰储在地窖中夏天拉出来卖的冰厂就消失了。其实,在清末以前早就不知有多少老字号如唐朝的老字号明朝的老字号消失过了。这种消失虽然对于当事者来说是很痛苦的,但对于社会来说,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极正常的,没见有谁为其“风雨飘摇”甚至日落西山而叹惋。时代发展了,跟不上时代的就要掉队、落伍乃至消亡,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无情,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然而何以到了今天,我们却很有些人在为一些老字号的“风雨飘摇”而叹惋不已呢?原因当然方方面面的有很多,但笔者以为还是与时代发展相关。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度发展,社会变化太快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变化得太快了,由此导致老字号们消失得也太快了。仅仅二十年中有几千家中华老字号消失了,这是一种突变,人们不适应这种突变,于是叹惋不已。

但老字号中也有不“飘摇”的。如以北京烤鸭名闻天下的全聚德,已有137年的历史,如今非但不“飘摇”,反成了中国饮食业第一品牌。何以故?首先是它还能符合时代的需要——人们爱吃烤鸭——这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其次是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只说一点,全聚德在海内外已建立了70多家连锁店,而这种连锁经营方式决非其先人所传,这就叫与时俱进。

看来,老字号,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的,消失了就消失了——叹惋几声也无可厚非;还有存在价值的,如能坚持与时俱进,也不一定非得消失,甚至能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像全聚德那样。

当然了,如果像南京冠生园那样,本来挺好的,偏不珍惜自己的声誉,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硬砸自己的招牌,自毁老字号,那谁也没有办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