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理解两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2001-10-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传亚 我有话说

记者: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对此,应如何理解?

李秀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手稿》(1857—1858)等著作中,马克思就深刻指出:人类的本性、人的类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生产劳动的结果,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即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即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即未来的共产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社会个体彻底摆脱第一、第二阶段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关系,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之所以只有到了未来社会阶段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未来社会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经济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社会物质和精神多方面条件协调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历史过程的科学论断,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在总结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左”的错误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同脱离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去理解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当代人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记者: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否是逐步提高、相互促进的客观历史过程?

李秀潭: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逐步提高、相互促进的客观历史过程。只有生产力充分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取得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只有经过几十代人的不断努力,不断实践,才能最终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精神成果。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复杂原因,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还存在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多弊端和问题。

记者:当前,我们应当怎样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方面创造的有利条件,积极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奋斗?

李秀潭:首先,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在指导思想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改革和建设,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在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基础上,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的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

其次,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要建立和完善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的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伟大的创造精神,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三,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健康的思想氛围。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克服“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等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实现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相互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人文社会自然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