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精神产品百花园何以繁花似锦

2001-10-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谢军 我有话说

在1999至2000年度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比中,上海在五个评比项目中总共有十二部作品获奖,并且获得了组织工作奖,这也是上海连续第八次获得组织奖。上海的精神文化产品园地何以能百花争艳,硕果累累呢?

坚持正确导向尊重创作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的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都十分重视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998年夏季,正当上影厂为筹备国庆50周年的献礼影片而犯难时,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同志推荐了《生死抉择》这部反腐倡廉的小说,在京开会的市委宣传部部长还特地亲自赶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了两本送来。可是,读完该书后,筹备组的同志却因小说反映的矛盾非常尖锐而感到畏难:该书直面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题材惊心动魄,如何在银幕上表现,很难把握。市委领导同志多次给大家鼓劲,指导大家端正创作思想,并在拍摄资金上予以保证。

在凝聚和激活精神产品的创造力量、建立良好的创作机制和环境方面,上海也下了极大的功夫。一方面市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和创作人员倾心交谈,使大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确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仅在1999年,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就深入文艺院团达40多次,谈导向,抓改革,和艺术家们一起议论创作选题。另一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1997年起,上海每年为文艺产品的生产投入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保证了申城舞台的持续繁荣。

去年,上海新创作的舞台剧有40台,今年到目前也已有38台。两年来,上海还为优秀著作和论文提供1400万元的资金,确保了课题研究和出版。

实施精品战略加大投入力度

在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中,上海十分注重实施精品战略。每年年初,上海的文学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都要精心研究课题,好中选优,制订规划。市委宣传部则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一旦确定,就集中各方面的人才和物质资源,花大力气投入创作或研究。反腐倡廉的电影力作《生死抉择》、描绘城市改革进程的电视剧《忠诚》、刻画国有企业数代人在改革阵痛中成长的小说《汽车城》,以及沪剧《心有泪千行》、京剧《热血悲情》、小说《好爹好娘》等,都是实施精品战略后诞生的优秀作品。为了确保精品战略的实施,上海还专门投入3400万元,用于影视重点作品的创作。

文化精品的纷纷涌现,在上海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中起到了导向和示范作用,进而带来了文化事业春花满园的繁华景象。近年来,上海每年出品电影15部以上,电视剧800部(集)左右,舞台剧30至40台,文艺演出连续6年超过1万场,图书出版1万种,其中一半是新版书。

摆正两个关系实现良性循环

上海的许多优秀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同时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死抉择》这部影片的拍摄成本仅500万元,加上拷贝印制和宣传费用,也不过是1070万元,但由于影片颂扬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尖锐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因而受到热烈欢迎,在全国各地上映后的票房成绩达到1.2亿元。电视剧《红色康乃馨》在上海的收视率达到22%,电视剧《忠诚》在四川等地播映时的收视率更是高达26%,在中央电视台重播的收视率也有10%,据统计全国有1亿观众收看。电影《走出西柏坡》、舞剧《闪闪的红星》、小说《好爹好娘》等,在推出后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使上海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保证了优秀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