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001-1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晓华 我有话说

认识张豪夫教授一家,是今年在比利时文化部为他举办的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日前,记者采访了张教授,听他介绍他的作品,感受他和家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分享他们对祖国取得巨大发展的喜悦和自豪。

张豪夫和妻子张严都是西安人,妻子曾在中央工艺美院《装饰》编辑部工作。客厅墙壁上挂着几幅精美的京剧脸谱剪纸,以及人物素描和风景绘画,都是她的作品。周围书架上的中文书籍和工具书,也使人感觉置身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他们的儿子张愚来比时读小学三年级,现已是大学三年级金融专业的学生了。一家人在家都说汉语。出国十多年来,电视里只要播放关于中国的镜头,哪怕是几秒钟,全家都相互招呼,立即围到电视机前观看。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都曾令他们全家动情和骄傲。

张豪夫1982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中国广播艺术团创作室专业作曲。1987年他先后考入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1992年获得两院作曲专业毕业证书和作曲一等奖,后经严格挑选进入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现代音乐研究院专门研究现代音乐创作,1994年毕业。他的作品在欧洲各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地的重要音乐节中演出,深受好评。比利时、法国、德国、中国等电台均有他的专访介绍,许多著名乐团同他合作。1990年7月,他的管乐与打击乐作品《时间的移动》,荣获法国第四届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名。他对记者说,当他在颁奖仪式上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他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由衷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他说:“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本民族的文化,是每一个正常人的自然表现。对一个不爱自己祖国的人,连敌人都会瞧不起。”

通过五线谱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用音乐这种国际语言体现一个中国作曲家的风格与特点,这是张豪夫不断追求的目标。比利时文化部为表彰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自1995年以来多次向他颁发政府奖励和奖金,教育部任命他为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教授。1998年他被选入剑桥国际音乐名人录。比利时文化部近期将出版两张精装的CD盘,介绍能代表该国当代音乐创作的13位作曲家及作品,他为双钢琴而作的《阴阳》就在其中。

张豪夫专场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充分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作品《第3号弦乐四重奏》灵活地借用了西方赋格及变奏曲的形式,而在素材上则采用了“青海花儿”中高亢大跳式的旋律特点。东方哲学与西方逻辑思辩的结合,体现人类不同文化通过互补获得新的发展,创造出新的意境。在另一首取名《二人台》的长笛与钢琴二重奏中,张教授运用了当年到晋西北采风时所见到的民间小戏二人台的表演形式,以自己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手法,以长笛和钢琴分别互为主奏和衬托,来表现二人对话、一唱一合的场面。

《琴与箫》是他2000年创作的一首单簧管与弦乐五重奏曲。他运用西洋乐器来表现这两种中国古代乐器,歌颂梅花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使整部作品古朴高雅中带有现代风貌,在音乐会上深得听众的喜爱。在《小提琴协奏曲》中,他表现了对中国古代诗词审美意境的整体理解,尽量全面展现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张教授在作品中借用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曲式结构,作为他创作的“原材料”,并直接使用了多种磬、锣、群镲等中国打击乐器,来营造一种中国文化的氛围,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施展想象力的空间。他对记者说,中国文化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张豪夫当初到国外学习,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现代音乐的创作。他说,学别人学得再好,没有自己的特点,也不会被人尊重。“人在海外,才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根在中国。我必须背靠中国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汲取它博大精深的养料,形成自己创作的风格和特点。”(本报布鲁塞尔11月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