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

2001-11-09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信息报记者 邓威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北仑中学全貌


4年前,记者被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教育经验吸引,专程来到这个海滨新城采访。1997年的11月10日,长篇通讯《“北仑现象”透视》在本报一版头条刊出,中央电台当天早上就作了摘播。文字和电波把北仑教育上的最新信息传向全国各地,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纷纷来北仑取经。

北仑成为浙江教育的一颗明珠。

4年过去了。新世纪的第一个金秋,记者又来到北仑。浙江教育的这颗明珠是否光彩依旧?“北仑现象”有没有新的发展?

北仑区教委主任王无锋肯定地笑了:“我们最后两个镇最近通过了宁波市教育强镇的验收,至此,9个镇全部通过了市教育强镇验收,实现了创建宁波市教育强镇满堂红!”

9月23—25日,宁波市政府督导室派出的教育强镇验收组来到北仑区。他们舟楫劳顿,深入海岛——梅山乡;他们跋山涉水,考察了最偏远的山区——三山乡,检查,考察,核对每项指标,验证每个数据,2天的紧张验收全部结束时,验收组成员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两个乡的34项指标全部达标,验收顺利通过!

这意味着北仑区在短短5年时间里,“普九”工作在1998年通过宁波市“两高”验收后,又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北仑再次成为浙江省基础教育中的一个亮点。

“北仑模式”

北仑乃北仑港所在地。李鹏委员长曾为北仑港题词:“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这一题词更使北仑增加了知名度。

1985年镇海县撤县设区,一块占地585平方公里的农村、山区、海岛被单独划出,新设立了一个北仑区。当时的区政府借在一个小渔村里办公,区政府门前那条最豪华的“长安街”只是一条走在上面象跷跷板一样会发出响声、30米长的石板路。

地处“洋洋东方大港”的北仑,建区时30万人口,87%是农业人口。16万平方米校舍大部分是破旧房和危房,初中、小学生的文化合格率平均为53%;流生率很高,100个小学一年级学生中,只有42个人能读完初中。

教育落后,人的素质就差。北仑人素质之差有两个引起人们震动的事例:一少年绑架了某老板的孩子,然后将人质“撕票”。案犯被抓捕后,他向公安局交代了作案过程。然后说:“我都讲完了,现在可以回家了吧?”

另有一例:北仑电厂在解决建厂征地用工时有1000多人因不适应工作而无法安置,为此,区政府专门为这些人办了两个厂,但由于这些人素质差,管理不好,两个厂还是先后倒闭了。

当时的北仑教育委实可怜,最好的中学镇海中学留在了镇海区,北仑有什么?校舍破旧,设施落后,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成了宁波市教育最落后的区。

戴着“最落后”的帽子,北仑的领导就象孙猴子戴着紧箍咒一样难受。

摘掉它!1986年,北仑区领导雄心勃勃,知难而进,在全省率先宣布20个乡镇同时实施义务教育。在“普九”中,该区实施了资源均衡配置的策略,他们不搞窗口学校,不搞英才、贵族学校,而是首先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每所学校、每位学生,对山区、海岛、经济落后的乡镇学校采取倾斜政策,让每所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宗旨,抓校网撤并,抓校舍改造,抓师资队伍建设……北仑的教育如鼓足了风力的船帆,迎风破浪,全速前进:

1988年,北仑成为浙江省第一批校舍无危房的县(市区);

1993年,该区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

1995年在全省县市区教育综合实力评估中位列第一;

1997年被评为全国和全省“双基”工作先进区;

1998年通过宁波市“两高”验收……

就在这一项项成绩的背后,更引起教育界注意的是,北仑没有一所薄弱学校,没有一门被轻视的课程,没有一位被遗弃的学生,没有一个教育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有了这别人没有的4个“没有”,北仑,这个新兴的小区在教育圈子里的分量一下子重了起来。一位教育专家说:“假如北仑不采取资源均衡配置原则,北仑的教育要达到目前水平,要么至少再增加几千万元;要么再推迟至少3年的时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原国家教委副总督学王文湛考察北仑后的评价是:北仑教育改革起步早,成就大、学校发展包括农村学校,总体上比较平衡,北仑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读书是幸福的。

北仑教育的崛起引起了宁波市和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1994年,北仑区被浙江省列为全省两个县区之一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验区享有“必要的办学统筹权、决策权”,“中专学校的审批、普通中小学教材的选用和教学计划的调整、考试方法的确定”等自主权。

1995年,北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通过了区人大的表决,这一表决如同给北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装上了“风火轮”。

4年过去了,再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如果说举世瞩目的中国的“普九”,只是实现一种公平的、低水平的均质教育,而北仑实现“普九”之后,与时俱进,“普九”注入了新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北仑的教育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幼儿园入园率达95%;

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完成率分别为100%、99.4%和99%;

1995年,北仑区初升高比例为40%,1999年起连续3年达到90%以上,全区普及了高中段教育;

2001年高考上线率从1995年的20%提高到92.1%,连续3年名列浙江省前茅;

建区之初的校舍80%以上得到改建和拆建,全区校舍面积达3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

在短短的5年中,北仑区投入教育的经费多达数亿元:

人均教育经费从1996年的182元上升到2001年的463元,生均实际公用经费小学522元、初中655元,均远远高出宁波市和浙江省。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1%,大专以上学历占39.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5.4%,本科学历占31%;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1.8%。

当我国面临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向“两高”发展的转折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北仑的这一实践为全国的“普九”向高标准、高质量目标迈进,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北仑是怎么做的呢?

“一号工程”

对于北仑来说,1995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普九后,面临着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任务。但是在干部、群众中却存在着“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甚至有的干部群众说,校舍已经是农村最漂亮的了,孩子已全部进学校读书,还要花大钱办教育,干什么?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始终处于“高原区”,找不到突破口。

普九以后,基础教育向何处去?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要有大学,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有人提出,要迅速构建终身制的体制,与国际接轨。但是北仑教委领导认为,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基础的基础。“普九”,只是在政府大力倡导下和民众热情参与下取得的一种阶段性进展,不能认为北仑普及九年制教育的任务已经完成,相反,“普九”工作正处在关键时刻:“普九”还是低水平、不稳固的,如果继续努力,加大力度,就会巩固成果,上一个新台阶;如果是放松努力,甚至放任自流,那么“普九”成果就会丢失,我们将负历史的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普九”重中之重的地位。

如何促进“普九”向“两高”发展?北仑区教委的领导在思考,区政府的领导在思考。

1995年,宁波市政府和浙江省政府先后提出了争创教育强镇的活动。北仑区的领导敏锐地发现,这一活动对拓展“普九”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他们抓住这一契机,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创强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列为“一号工程”,各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的机构,制定了目标计划,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强活动的办学热潮。

大镇,濒临城区的一个郊区镇,在全区9个乡镇中,无论是校舍或师资条件都名列榜首。开展创强活动后,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召开办公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大镇建成全区教育现代化的明星镇,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他们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和扩建了所有学校,镇中心小学,镇初中,镇成教中心都成为省示范学校,镇中心幼儿园成为宁波市示范幼儿园。全镇所有教育设施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省政府督导室教育强镇验收组一行1997年3月在对该镇预查中根据34条强镇标准进行检查时,看到如此情况,不由使验收组长潘行法激动地说:“什么是教育强镇?这就是教育强镇!”

11月,省教委副主任李志强在进行强镇验收时对王无锋说:“大碶(qi)镇,免检啦!”

大碶镇和新碶镇成了北仑首批省市教育强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创强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其他乡镇的创强活动,各乡镇纷纷效仿。

小港镇1992年由4个乡镇合并而成,经济相对落后,几所学校基础相对薄弱,学校校舍、办学规模的改造发展迟缓,教育教学仪器只达到常规配备标准。面对大碶镇、新碶镇基础教育的崛起,镇党委政府的领导进行了冷静的思考,1998年,他们奋起直追,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经济强镇必须先强教育,人代会也明确提出了创强的奋斗目标。在全镇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校长全力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创强局面。并坚持每年召开两到三次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讨教育创强工作。镇委书记俞一雄和文卫镇长多方联系,争取开发区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仅1999年就争取到2200多万元。他们还牵线搭桥,引进外资,使中心幼儿园得到一家公司450万元的投资,新造了占地10.5亩的高档次的幼儿园。近3年,仅镇财政投入累计就达3300多万元。

2000年是该镇的创强年,他们还通过多渠道筹资,投入教育超过2000万元。

短短2年,小港镇后来居上,一举高标准地通过了省市两级教育强镇的验收。

到今年9月下旬,该区9个乡镇全部通过了宁波市教育强镇的验收,其中5个乡镇通过了省级教育强镇的验收。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优质教育

一个人接受优质教育,对他一生发展将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以收费、以权力或其他关系为子女择校热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升温。择校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影响很大,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怎样把义务教育办成实现公平、全面普及、高质量、讲究效益的国民教育,摆在了北仑区教委的面前。

区教委一班人对择校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择校问题实际上是优质教育资源上供需矛盾的问题。择校既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而且还易诱发腐败现象产生,同时又导致了义务教育阶段产生新的不公平。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现象,必须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经过努力,仅仅事隔几年后的今天,在全省乃至全国择校热仍处在高温的情况下,北仑却看不到这一现象。即使在教育质量、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相对好的北仑城区,也基本消除了择校生。这一现象引起了省内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

区教委主任王无锋对记者说:“‘普九’只是保证了每个适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质教育,这是我们‘普九’以后一直努力的目标。1998年,全区虽然通过了宁波市‘两高’验收,但教育仍满足不了群众日益高涨的要求。为此我们近几年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校网调整,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全区在义务教育段已有72%学生能进到示范、优质学校读书;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到省重点、示范性高中和优质学校读书。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缓和了供需矛盾,趋于基本解决的态势,那么,择校在我区也就不断降温,乃至成不了一种现象。”

说归说,听归听,记者总感到心里没底,为探虚实,到几所学校随机采访。顾国和中学是一所新办的高中,记者拉住几位学生问:“北仑中学是省一级重点中学,你们怎么不想到那里读书呢?”学生回答:“我们这所学校也很好,高考升学率达到85%,且学校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得当,何必再花钱、托人走路子,硬挤进去呢,那样的话,我们岂不成了冤大头啦!”一位教师带着记者视察了学校,该校已开通校园网络系统,同时改进闭路电视系统为双向控制,建立校园电视台。实现了3大网络教学功能———计算机网络虚拟教室的实践应用,网络信息互动专题研究学习活动、网络环境教学资源高度共享的教研活动。记者在问及教师队伍时,他说,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全校高级教师有8名……

柴桥中学是所地处农村的高中,升学率达94%,虽然缺乏地域优势,然而学生对记者说,去北仑中学固然很好,但是,我们学校办学历史长,教育质量好,且是省级示范性综合高中,不比它矮一截。

当在职高采访几位女同学时,记者问道:“上不了北仑中学,不感到遗憾吗?”她们用奇怪的目光打量着记者,说:“不遗憾,我们不是读清华、北大的料。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只想能考上高职。我们学校的升学率达92%,即使万一考不上,我们也不担心,马上就可以去工作,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年年达100%。”最后她们调侃地说:“天生我材,何憾之有?”说完,咯咯地笑着跑了。

一些初中生说,现在,凡是想读高中的都可以进高中了,而且每所高中升学率都很高,用不着择校了。

当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时,他们说,择校有择校的长处,不择校也有不择校的优势,两相扯平。既然扯平,还花钱求人去择校?不值得。

教委负责招生的同志说,几年前,每逢招生,我这里条子、电话不断,稍有点名气的小学、初中的校长都“失踪”了,至于北仑中学校长更是东躲西藏。现在,电话、条子少得可怜,要跨学区读书的,大部分都是父母在外经商或常住地变迁等原因。优质教育的普及,中考的指挥棒不灵了……

在北仑,以前没有一所薄弱学校,而今仍然是没有一所薄弱学校。只是今天的“没有”已注入了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内容。

然而,任何事物总有差异,校校之间也不例外。对此,王无锋说:“差异是绝对的,尽管让每所学校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仍有先后之分,高低之别。问题是,我们工作的着眼点是通过我们的工作来缩小这种差异,在这过程中不断来提高全区学校起跑线的标准和水平。只有不断突破旧的起跑线,北仑的教育才能不断发生量的发展和质的突变。”

扩大优质资源

北仑区霞浦镇有两所山区小学——镇东村和上傅村小学,因为地处偏远,教育质量不能尽如人意。随着村村通公路的建设,公交车通到了这两个偏远山村。要致富,先修路,喇叭一响,黄金万两,公路通到家门口后,两个村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眼界开阔了,对子女受教育的要求也更高了。

2000年春,两个村的高年级学生家长代表来到镇政府,要求撤并到镇中心校。镇政府领导非常诧异:你们的小学都是规范而达标的学校,为什么要撤并?学生家长说,以前我们村到镇里要走10多公里路,你们把学校办到了家门口。现在村村通公路了,我们村到镇里只要十几分钟就够了。孩子到镇里读书方便了。

一位家长说,孩子再在家门口读书不行,镇里的学校规模大,设施好,质量高,就是花钱也要到镇中心小学读书。

以前镇政府千方百计动员村民撤并,现在是村民要求镇政府撤并,这给镇政府领导出了一道难题。

谁知高段学生问题没解决,低段学生家长也赶来了,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面对群众要求子女享受更好教育的愿望,镇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最大限度地扩大镇中心小学和初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区教委知道后,积极支持群众这一自发要求,并主动为该镇中心小学增添语音室、电脑室等教学仪器设备。教委认为,群众主动要求调整学校布局,应该加以支持和引导,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于是,该镇政府撤掉了镇东、上傅村两所小学,于2000年一次性将两校学生并入镇中心小学。

这两个村小学的撤并,揭开了北仑区新一轮校网调整的序幕。

大镇根据群众要求,扩大了镇中心小学的办学规模,共同、新路村的两所小学一次性并入镇中心小学。镇政府还与区公交公司联系,专门开通了学生专车,公交公司派出了最好的公交车和最好的驾驶员,负责接送学生上下课。

建区以来,该区在90年代初曾大刀阔斧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一下子从建区之初的198所小学、35所初中调整到95所小学、20所初中。在第二轮布局调整中,小学调整为57所,初中为13所,使全区小学校均学生数达到423人,初中校均学生数达到953人,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

一位搞教育经济的专家感叹说,以前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学校办到家门口;现在公路通到家门口,家长强烈要求子女到城镇读书。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在新一轮的校网调整中,北仑区还建了一批新校。曾是北仑区顶尖的东海实验学校,是北仑第一所国有民办学校。当时该校还承担学区内4个班级就近入学的公办学校义务段学生的教育任务。区教委认为,“一校两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根据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在学区内建造了一座新校——华山小学。教委通过公开招聘,从29位竞聘者中择优选出一位市学科带头人担任校长,还从示范性小学中抽调若干名骨干教师,组成了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校在动员东海学校4个班就近入学的学生转到华山小学就读时,遭到200多位家长的一致反对。

1999年9月6日,王无锋凌晨2时从国外考察回来,他预感这一天会发生事情,6:30时就到了办公室。果然,7时就接到东海学校的电话,有40多位家长在学校抗议。王无锋马上赶去做工作。并约定所有家长和学区内的3个村的支部书记9月10日到华山小学参观。

当家长们走进校园,看到新建的学校无论是建筑、绿化还是教育设施,都是按示范性小学的标准设置的,不禁暗吃一惊。当他们看到校长、教师和班主任的业务履历时,有的还是宁波市来的骨干教师,他们郁积在心中的怨气一下子烟消云散,脸上露出了笑容。王无锋说:“政府确实没有亏待你们,如果说亏待,也就是让你们的孩子上学时多走了四五百米的路程……”

话还没说完,一位家长说:“你不要说了,你再说我们就更不好意思了,我们同意转学。”

仅仅10多分钟时间,200多位家长都在转学表上签了“同意”。

昔日占尽风光的东海实验学校,随着新一轮的校网调整和建设,无论在校舍、设备还是师资队伍或教学质量上的优势渐渐消退。如何使东海实验学校再现辉煌?机会来了,中国远望集团在北仑搞开发,并向区政府提出条件,要求在开发区域造一所一流学校,并无偿提供85亩土地。于是,区教委决定,东海实验学校迁建到开发区内,建一所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对原来的校舍进行改建,并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一流的干部、教师队伍,从而使这所学校又成了一所优质的公办学校。

在新一轮的校网合并中,区教委除了新建、扩建、改建了一批学校外,还投入大量资金,对全区学校学校落伍的教学设备进行了改造、更换和增添,使每所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九年义务段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高中段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渐渐凸现出来。区教委在保证义务段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高中教育资源的扩张,2年内使北仑中学成为全省最年轻的一级重点中学;同时使地处农村高中柴桥中学成为省示范性综合高中。在城区又新建了设施一流的顾国和中学高中部。目前,能够享受优质小学、优质初中教育的学生已占全区学生数的72%,高中已经达到100%。

“教育,是现代化港口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北仑必须要有一流的教育。”这是北仑区委、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的共识。近年,他们又规划建设“两区一院”:一是以东海实验学校为核心的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教为一体的东海教育园区。同时引进了宁波市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已投入使用,投资2.5亿元的二期工程正在启动,投入7000万元的国有民办高中明年将正式招生。二是投资4800万元的小港镇基础教育园区,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一院,是开发区内远望集体建设的非学历教育的出国预备学校,今年已开学,为外籍人员子女就读的国际学校正在建设中。

北仑,第二轮的校网调整、建设,已基本构建起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的平台,为在2003年全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轮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的核心。校际间的教育质量的差距,在北仑主要是各校之间师资队伍的差距。

2001年6月30日,海岛梅山乡中心小学门口。

学生来了,家长来了,乡里的领导来了,他们拉着陆义训老师的手,一送再送。当陆老师乘坐的汽车消失在公路尽头时,群众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陆义训老师是北仑城区省示范性小学——绍成小学的骨干教师。1998年,北仑实行骨干教师轮流到边远地区支教制度时,他来到这所海岛小学。他不仅以他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了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听课、评课,帮助教师备课,指导教师授课;帮扶贫困生,辅导后进生。在他的联系下,绍成小学与梅山小学签订了包括学校管理、教学设备、教研、教学的结对帮扶协议,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教师流动制是消除校际间教育质量差异的成功方法。北仑区教委实行了骨干教师轮流支教1-3年的制度。城区学校和示范性学校每年要派出1-2名市、区骨干教师到山区、海岛学校任教,以保证全区每年有不少于20名的优秀教师在边远学校或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学校任教,以保证那里的学校都有一流的骨干教师。同时,规定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和部分统配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支教山区海岛2-3年,对支教表现突出的进行嘉奖,在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

广大教师和校长把流动支教称作“短平快”的战术战略,它对缩小校际间教师队伍差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受援学校说,这样的支教是雪中送炭,越多越好。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该区多管齐下,1998年,在3年试点的基础上,率先在宁波市实行全区范围内的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的改革。

北仑区芦渎中学师资队伍在区里算不上上乘,为改变这一状况,该校加大用人制度改革的力度,每年公布竞争岗位数,包括年级组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并明确参与竞聘教师的名单。每位教师经过自我定位和一段时间的酝酿,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推选出一名年级组长。政教处再与年级组长根据教师的意愿从中挑选出班主任人选,张榜公布,得到大家的认可。然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间进行双向选择,未被录用的教师,学校则安排在图书馆、实验室、教务员等工作,或为一些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和进行试聘。该校第一年就有6位教师未竞争到一线岗位。竞争上岗,激活了学校的管理机制,一改过去学校管理的模式,把管理的重心下放到年级组,同时,激活了教师的自主意识,变学校包揽分配教师岗位为教师自主选择岗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竞聘制加强了教师的风险意识,促进了教师自身师德的修养和业务的提高。竞争上岗实现了教师间的优化组合,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该区还启动了“名师工程”,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比活动,到2003年,全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将达到50名,骨干教师200名。在加强教师培训、进修的同时,鼓励教师与国内国外进行交流。近年来已经有9名骨干教师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上的学术活动。柴桥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陆安定,1999年兴致勃勃地应邀参加国际中学数学学术交流会。谁知一到国外,一入会场,他看到发言者都凭借手提电脑进行演示,根本没有发言稿,无论哪个国家的教师,都是用英语直接进行交流。而当他拿着发言稿,依靠翻译宣读论文时,他只感到“自惭形秽”,面对着一双双碧眼,如芒刺在背。回国后,他一头钻进了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中,他发誓,一定要迎头赶上,要为中国教育,为北仑教育争光。

北仑区采取全方位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形成了竞争、流动的机制,使校际之间的师资差距迅速缩小,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为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提供了保证。

“夜阑卧枕东海潮,教改涛声入梦来”。前不久,一位老教育家看到充满生机的北仑教育,十分感慨地对教委的同志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从没有实现基础教育的平等,改革开放后,你们只用了8年时间在这片农村、山区、海岛的土地上实现了“普九”,又用了8年时间普及了15年教育。更了不起的是,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这在以前连做梦也不敢想的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