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通史》河北人民出版社
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著的《河北通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河北几千年历史发展轨迹,充分展现河北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在全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术巨著。
作为一部历经十年锤炼的煌煌巨著,《河北通史》有很多特色,诸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荟萃十多年研究地方史的精华,努力发掘新材料,展示最新研究成就,丰富深化了河北地方史的内容等等,这些已为有关学者所称道,无须赘述。笔者在此只想着重强调:《河北通史》密切关注学术发展的新趋势,注意吸收新兴学科的新观念,对历史上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的变化给予应有重视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就有人提出研究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蔚成风气,并相继推出了一批研究生态环境史的学术论著,但在以往的地方史研究中却对此注意不够。《河北通史》虽然也没有以专门的篇章研究河北历史上的生态环境,但作者们显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尝试进行研究,如宋辽金元卷第二章第二节宋中期河北路政治经济边防部分专门以“河北缘边军事防御林的建设”为题,第三章第一节农业部分以“平原沃野的林业建设”为题,用相当的篇幅探讨了作为生态环境主要内容的宋代河北林业。特别是“平原沃野的林业建设”一节,从宋代林政林业的“机构职能”、“林木所有权”、“山林管理”、“桑果林”、“护堤林”、“行道林”、“监牧林”和“太行山林”等方面入手,全面研究了宋代河北的林业政策、林政制度和林业状况,内容非常丰富。再如明朝卷第五章专门用“林木业和果木业”一节研究了河北地区明初以来的森林分布、明中叶后森林的严重破坏和园林果木业的发展三个方面的情况,作者指出太行山、恒山、燕山在明初仍然保存着大片大片的森林,具有较好的森林环境,不少地区“山势高险,林木茂密”,但由于易州柴炭山厂和遵化铁冶厂的摧毁性采伐以及无限度
的开荒造田,致使大片森林毁于一旦,“易州而数百里外,林麓都尽”,遵化林木经过100余年的采伐,“山场林木砍伐尽绝”,最终铁冶厂也被迫关闭。作者总结道:“森林面积的缩小,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面急剧地减少,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下游河道阻塞,宣泄不畅,加剧了洪涝灾害,同时也使一些洼淀水面日益缩小以至湮没。明中叶以后北直地方河患频仍,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不能不说与山区森林的破坏有很大关系。”据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省水旱灾害》一书统计,明代灾害次数为81次(特大7次),频率为29.3%;清代灾害次数为170次(特大13次),频率为63.4%;民国时期,灾害次数为35次(特大3次),频率为94.6%。作为海河流域重点地区的河北,灾害次数由明代的81次上升到清代的170次,频率由29.3%上升到清代的63.4%,恰好印证了明代中叶以后太行山、恒山、燕山地区森林破坏对海河流域水旱频仍的灾难性影响。由此可见,《河北通史》的有关研究和作者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具有多么重要的借鉴、警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