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上海人专爱看洋戏,可记者在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一幕:北京曲剧《茶馆》着实迷住了上海人
11月11日晚,上海逸夫舞台坐满了观众,人们都是冲着曲剧《茶馆》,冲着这个从故事到唱腔到做派到舞美都属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的演出而来的。大文豪老舍的这部久演不衰的经典京派话剧,近年来被北京曲剧团改编成曲剧,加上了以单弦曲牌为主要元素的唱段和音乐,更加京味儿十足。幕一拉开,上海观众就被他们完全不熟悉的场景迷住了,随着剧中人物在清末、民国、抗日战争这三个时代的多舛的命运,在老舍先生那特有的含泪的幽默中,观众被牵动着,感染着,虽然时有不熟悉的京派表达方式,观众们不得不时不时地互相询问着,但这似乎并未影响他们的情绪,反而更增加了他们的观看兴趣。剧情发展到高潮时,观众一次次热烈鼓掌: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部京味儿戏。曲终戏散,一位女中学老师激动地对记者说:“北京的演员从唱腔到表演都很到位,这个戏太感动人了。”
在海派艺术的诞生地上海,人们永远不会失去对芭蕾的兴趣,何况是莫斯科模范大剧院的演出
有着225年历史的莫斯科模范大剧院永远是完美艺术的代名词。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他们又带来了已经在全世界演出了124年的芭蕾名剧《天鹅湖》,不过此次演出的版本,却是大剧院艺术总监格里戈罗维奇的2001年新版。
11月10、11、12日,《天鹅湖》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三场,场场座无虚席。这个讲述了千百次的王子对奥杰塔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故事,依然被俄罗斯的艺术家们表演得那么委婉动人,在熟悉的柴科夫斯基旋律中,观众再一次品味着故事的哲理,再一次感受着大剧院作为俄罗斯形象艺术的权威代表的风范。
巴赫b小调弥撒曲在德国、立陶宛、中国艺术家的共同演绎下,少了几分庄严,多了几分活泼,显得别具一格
德国古典音乐大师巴赫生前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弥撒曲会以交响合唱舞蹈的形式演出,而这样的演出形式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出现了。由德国柏林巴赫独奏家乐团、立陶宛维尔努斯市政合唱团和上海歌剧院舞蹈团联合演出的这个别具一格的音乐会,是多种文化、多种艺术结合的产物。在舞台的前部,乐队和指挥、合唱队和独唱家演出着庄严的巴赫b小调弥撒曲,与此同时,在后半部高出的舞台上,中国的舞蹈演员挑着灯笼、甩着水袖、拿着扇子舞蹈着,与音乐家们共同演绎着一个主题。这是中国著名舞蹈编导胡嘉禄与德国音乐家共同切磋的产物。对于这种演出方式,指挥家张国勇对记者说:“这种形式扩大了音乐的表现空间。”一位在场的德国钢琴家对记者说:“我以前从未看见过以这种形式演出巴赫的弥撒曲,我认为这种尝试可以继续下去。全球经济都一体化了,为什么文化不可以互相交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