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按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就当前青少年学生培养中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坚持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教书育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任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把传授知识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性格养成、心灵塑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协调发展,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与育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只教不育或以教代育,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同我们争夺思想阵地,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丑恶现象,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认真负起“授业”责任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负起“传道”的责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品学兼优、具有强烈民族振兴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优秀新一代。
“十年树木”既要“剪枝修叶”,又要“强根固本”;“百年树人”,更要从根本着眼,从点滴着手。要塑造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灵魂”,也应该从治本着手,实行标本兼治。一是治标要“严”。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力度,在学生中深入进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善于同他人合作共事、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让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为规范教育。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弘扬正气,大胆抵制错误的东西。对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不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苗头,不能漠然置之,而要见微知著。二是治本要“深”。治本就是紧紧抓住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这个核心,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问题上下功夫。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使之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激励为祖国发愤学习、积极向上、忠诚报国的强大内在动力。三是路子要“对”。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四个统一”,即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教育与服务社会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工作原则上要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情感陶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教育疏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指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方法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四是方法要“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载体,运用灵活的方法。如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举办讲座、讨论辩论、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活动、爱娱乐等特点,开展“读好书、看好戏、唱好歌、做好事”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崇尚美好、追求真知的思想境界。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无疑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育人的主要任务。但是,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确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依靠整个社会力量培育人才,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就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教育学习正确做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善于同他人合作共事。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家庭教育而言,首先必须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不仅如此,家长还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多鼓励孩子,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注意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不要整天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学习,要注意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他们社会实践经验。总之家庭教育要从现在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从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孩子正确做人的教育转变,从简单的命令式教育向平等沟通式教育转变。就社会而言,各界都要树立起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的观念,关心、支持和配合学校、家庭开展教育工作。既要为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又要加强对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价值取向、人格品质、精神风貌、认识水平、授知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创新和动手能力,而且更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定型。历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辈子。一个优秀老师,就是开发人才的工程师、科学家。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振兴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迫切需要,更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正直成为学生的楷模,就要在学生中树立起信仰坚定、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形象。首先,思想素质要高。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有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经典著作,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思想素质和法制意识。其次,师风师德要正。一名称职的教师要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要有甘为人梯的历史责任感,不为金钱所蚀,不为世俗所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教学相长,爱生如子,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再次,业务知识要精。一名称职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知识,要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充电”,及时把最新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艺,努力提高自己传授知识水平。第四,工作责任要强,一名称职的教师要有一种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那种虽有水平,但不负责,应付教书,忽视育人的做法,既为职责所不容,也是师德的失落。(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