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在法国一家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罗素公司连续4次提出与天津药业有限公司统一价格,划分中国地塞米松市场的请求后,天津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师春生亲笔复信:你们在中国市场已构成低价倾销,我们准备提出申诉;建议罗素公司退出中国市场,或者作为我们在全球的代理商。
1998年初,罗素公司悄然退出中国市场……
坐在公司的会议室内,师春生向记者准确地复述着那封复信的内容时,脸上洋溢着胜利者的自豪。他说:“经过了15年的卧薪尝胆,打了15年激烈的商战,我们才有了写这封信的资格!”
已有60多年历史的天津药业一直是天津制药工业的骨干企业,其支柱产品为皮质激素原料药,其中地塞米松系列产品又占到天津药业产量和利润的一半。凭借以地塞米松为代表的产品和垄断的国内市场,天津药业长年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天津市的利税大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封闭的国门打开,阔别中国市场十多年、也觊觎中国市场十多年的法、美、意等国的地塞米松产品又重新杀回中国,其中法国罗素公司实力最为雄厚,其产品号称“世界王牌”。这些在国际市场上称雄的跨国公司凭借其产品质优价廉和规模经济优势,企图把中国市场一口吞下,把弱小的中国竞争对手置于死地。为求生存与发展,天津药业同以法国罗素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殊死较量。
第一次商战开始于1982年。面对质量比自己高得多、成本比自己低得多的竞争对手,天津药业毫无招架之力,一触即溃。国产地塞米松被迫停产,进口地塞米松独霸了中国市场。
第二次较量是在1991年。天津药业决策者明确提出应对跨国公司挑战的指导思想是“高科技加规模经济”。经过数年积极备战,包括1985年花了45万美元从意大利引进一项生产工艺,花了388万元人民币新建了一条生产线并全力达标,到1991年天津药业又恢复了地塞米松生产,与跨国公司展开第二轮较量。
尽管这次经过技术引进和改造使产品成本明显下降,质量明显提高,但跨国公司的降价封杀和国内原料价格大幅上扬,内外夹攻,天津药业再次败下阵来,地塞米松被迫再次停产。
惨痛的失败使天津药业的领导层认清了一个事实:与跨国公司有效竞争,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师春生总结15年商战的体会时,深有感触:“竞争虽然表现为价格战,但要使自己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两方面都取得优势,非有工艺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不可。我国高科技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中要赢得优势,必须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天津药业与罗素公司的第三次交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1992年,天津药业决心开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科技人员经过1年刻苦攻关,终于研究成功了“生物脱氢合成含氟皮质激素及其化学合成新工艺路线”课题,应用于生产后,使6个产品受益,其中地塞米松原料成本降低了30%,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除外观色泽和溶解速率较法国罗素的产品稍逊一筹外,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可与其媲美。拥有利器的天津药业再次上阵。
商战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价格战——天津药业主动降价挑战,罗素则步步紧跟。竞争进入白热化,天津药业向用户承诺:不管罗素售价多少,每公斤售价均比罗素低500元。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打开,规模经济迅速跟进,通过技术改造将地塞米松生产规模从800公斤逐步扩大到2吨、5吨、10吨。天津药业的强大攻势,迫使国外产品陆续退出中国市场,到1997年他们的国内市场份额也从零迅速上升到70%。一路高歌猛进的天津药业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再次对生产工艺进行了重大调整并取得重大突破,使地塞米松原料成本又降低了40%,技术和质量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原来是罗素的产品价格低于天津药业的生产成本,现在是天津药业的产品价格低于罗素产品的外贸进口成本。
在国外产品节节败退的形势下,为了填充进口产品退出形成的市场真空,天津药业争分夺秒地进行扩产改造工程,加速发展规模经济,仅用5个月时间就使地塞米松生产能力由10吨扩大到25吨,不仅将法国罗素等几家跨国公司的产品挤出中国市场,而且乘胜追击占领了50%以上的亚洲市场份额。从1998年至今,以罗素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再没有向中国市场投放1公斤地塞米松产品。
凭借一股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志气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天津药业在与跨国公司的激烈商战中大获全胜,企业也在竞争中不断壮大。1993年以来,天津药业连续8年高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递增20%以上;今年头10个月,公司总资产达到32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83%,完成工业总产值17.92亿元,销售收入12.82亿元,实现利税2.07亿元。目前天津药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个全资子公司、9个控股子公司和3个参股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