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远的天一阁

2001-12-20 来源:光明日报 闵虹 我有话说


宁波城月湖之滨的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国书城”之盛誉,堪称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做过湖广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后来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遍布半个中国,直至官升兵部侍郎。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

回到宁波后,范钦建造了藏书楼。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并蓄,不厚古薄今,尤重视当代著作和文献的收藏,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可以觅得。

在范钦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并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帖,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范钦同邑另有位藏书家丰坊,范钦与之交往甚善,常去丰坊的万卷楼借阅抄录。后万卷楼不幸遭受火灾,丰家无意续藏,劫余之书多让归范钦。

范钦的藏书楼原名“东明草堂”。当时宁波有许多藏书楼,先后遭受兵火破坏。范钦想,兵灾无法避免,火灾可以防止。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认为书最怕火,而水能制火,把藏书楼取名为“天一”就能以水制火使藏书楼永久保存下去而不被火所毁。所以,他在建造藏书楼时,上通为一取“天一生水”之意,下分六间取“地六成之”之意,同时在楼前掘一池,用以蓄水防火。池中的水与东面的月湖相通,久旱而不干,池名为“天一池”,天一阁由此得名。

至于天一阁藏书楼,能够历时440余年仍保存完好,这与范钦生前作了周密安排、定下严格规矩有关。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时他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全部藏书。结果,大儿子大冲体察到老父心情,继承了藏书,被后人传为佳话。此后,天一阁所藏的书籍不再作为财产分配,而归家族共同所有,并形成了与家族公有制相适应的严格的管理制度。“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要看书必须各房子孙云集,方能开锁入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如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据文献记载,1908年,时隔建阁300余年后,著名学者缪荃孙随宁波知府去天一阁看书,范氏后人以礼相待的同时,一再言明要“不携星火”,足见范氏家族对防火制度执行之严,即使当地知府概莫能外,这也是天一阁能免遭火灾的真正原因。时至今日,天一阁楼梯边仍挂着一块“烟酒切忌登楼”的大字禁牌。

另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

然而,世代规约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位破例登上天一阁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黄宗羲由于人品、气节、学问在当时受到全国思想界、学术界深深钦佩,在范氏族人范友仲的帮助下,出乎意料地得到范氏家族各房破规同意登阁阅览。黄宗羲不仅细细阅读了天一阁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楼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他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天一阁藏书记》,文中说:“常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对天一阁藏书能保持日久深表赞叹,天一阁由此蜚声于学术界。从这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还是十分苛严的,在此后近200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虽然天一阁在当时的文化界名声远扬,如清代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但是,真正奠定天下第一楼崇高地位的却是乾隆皇帝。乾隆三十八年,朝廷诏修《四库全书》,向天下征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藏书638种,朝野震动,乾隆大悦,赋诗曰“四库广搜罗,懋柱出珍藏”,并赐《古今图书集成》以示褒奖。他还下谕昭示天下:“藏书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毋庸置疑地将天一阁推至藏书第一家、天下第一楼的宝座。除此之外,乾隆亲自下旨皇家四库七阁无一例外都要仿造天一阁建造,于是天一阁名扬天下,其建筑式样、藏书特色、保护措施、管理模式乃至命名方式都成为各地藏书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余卷,从明末战乱起始大批散失,到清康熙时阁中所藏明实录已佚其半。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又从天一阁调走六三八种图书,以后多未发还;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中,英军占领宁波,从天一阁掠走地理舆图数十种;一八六一年太平军进驻宁波,当地盗贼乘机窃走大批图书,论斤贱卖给造纸商人,珍贵书籍成了造纸原料;民国初年,江洋大盗薛继渭与不法书商相勾结,又盗去藏书一千余部。经过这几番劫难,至建国前夕,除去清代御赠的《古今图书集成》外,天一阁原藏书只剩一万三千多卷,仅为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

为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各方人士作了很多努力。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解放前夕,专门指示南下大军保护好天一阁。建国后,中央政府全面加强了对天一阁的保护工作,陆续搜集了散存在民间的天一阁原藏图书3000多卷,许多私人藏书家也将自己的珍藏捐给天一阁收藏。目前,天一阁藏书已达30万卷,其中古籍达20万卷,善本书有7万余卷。

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说过:“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