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外经贸大学在我国外经贸领域的特殊地位,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进行了15年,该校便应对挑战15年。所以,中国成功入世之后,当别的学校刚刚着手研究如何应对入世,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
中国成功入世的那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一个是白岩松,另一个就是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张汉林教授。作为我国WTO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这里聚集着一群研究世贸组织的专家。
从复关到入世,15年来,学校先后承接了国家、部委的几十个重大科研课题,100多位老师参加过复关、入世的课题研究和咨询工作。他们的科研成果对我国政府在入世进程中制定谈判策略以及在国内普及WTO的基础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世贸知识读本》几经再版,已经印了几十万册,仍不能满足需求。为了使老师们在教学科研中获得经济活动中最鲜活的案例,学校为他们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允许教师到国内外企业或跨国公司兼职,大大提高了世贸组织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此同时,一批专家、教授脱颖而出。入世前后,他们为国家部委和大多数省市领导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过学术报告并进行培训。在记者采访张汉林教授的一个小时中,电话铃始终不断。张教授说:中国入世后,他们的研究工作更忙了:受对外贸易公司的委托,他们要研究原油、产品油、化肥、农产品的出口政策怎么调整;受教育部的委托,他们要研究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受国家经贸委委托,他们要研究如何在不违反世贸组织规定的前提下,对国内产业进行补贴……广东、上海、深圳、北京等地方政府也纷纷要求他们对入世后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提供咨询。
2000年8月,教育部把第一个WTO研究中心,放在了对外经贸大学,这是对该校WTO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充分肯定。
听说最近出现了争相招聘对外经贸大学毕业生的中外企业排起长队的火爆场面,记者采访了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梁尔华老师。
梁老师说:中国成功入世后,外企、合资企业和部分国企以及政府部门对能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环境、懂得国际市场规则的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因为怕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部规定11月20日以后,招聘单位才能进校。所以时间一到,一下涌进学校的中外企业、国家部委、跨国公司就排起了队。日前,中国金融企业的巨头在成都开了一个招聘会,我们带去的400多个学生名单,当场要走70%,其中保险专业要走100%。
毕业生如此抢手,是学校多年来适应国际市场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而这正是其他学校目前正在探索的。谈到这方面的体会,陈准民校长认为:首先是重视引进原版教材,坚持用英语授课。今年教育部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了,指标是3年以后达到全部课程的5%-10%,而我校15年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现在工商管理、经贸、法律等主干学科原版教材的使用率已达到20%-40%,全校平均也已经达到10%以上。原版教材可以让学生直接学到世界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大大拉近了我国某些学科与国际水平之间的距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毕业后需要长时间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情况。工商管理学院马春光教授说:尽管这样做学生的预习时间要比原来增加两三倍,最初还会因为语言障碍影响专业课的深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但是原版教材能否发挥作用还要看老师的水平。对外经贸大学一半以上的教师有在国外较长期工作、进修的经历。引进教师,学校也特别看重这一点。因为这种经历对于他们在语言、思维方式,教学方法上胜任原版教材的教学非常重要。
在国际环境中,没有语言障碍不一定就能交流。在商战中,因为不懂异国文化而坐失商机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所以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共识。学校除了开设一些国别课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国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向各学科渗透:例如讲法律,也要讲英美法、大陆法等各种法律形成的文化背景;讲管理,也要讲各国管理模式的文化内涵;教外语,要介绍该语种所覆盖的那些国家的文化习俗。此外,请跨国公司的高层领导来校演讲;与外国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对外经贸大学还是高校中外国留学生比例最高的大学。所有这些,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氛围。所以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往往第一次被公司派驻国外,就没有陌生感,并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据陈准民校长介绍,该校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法、英语和工商管理为核心,包括金融、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环境等学科组成的WTO学科群。根据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他们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例如法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三通人才,即精通法律、精通外语、精通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