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请院士“诊脉”

2001-12-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12月3日一早,天津理工学院的科研楼前铺起了红地毯。

在院长李军教授等人的迎候下,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徐叙、王启明、简水生、姚建铨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联袂而至。他们一天的日程已被学校安排得满满当当——举办8个场次的学术报告;与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座谈,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群贤毕至,学院领导自然不肯放过这难得的虚心求教的机会;感受学校领导的诚意,院士们也就“恭敬不如从命”,对学校的发展规划评头品足,畅所欲言。

下午2时30分,学术报告厅内掌声频频,精彩的演讲仍在继续;会议室里清茗飘香,座谈会准时开始。李军院长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后,没有寒暄客套,众位院士便直奔主题。母国光院士对该学院一直比较关注:“天津理工学院发展很快,不但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仅仅几年时间就从不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到拥有9个硕士点,这是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是切不可忽视本科基础教学,尤其应当重视拓宽专业领域,理工科学生也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只有让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互联网上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天津理工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53位”这一点,众院士不约而同地表示: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关键还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不能被所谓的“排名”误导,片面追求“综合性”,而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培育重点学科,形成特色,寻求突破。天津理工学院虽然在综合实力上与一些名牌大学相差甚远,但在某些学科或专业跻身国内一流水平是有基础的。“比如光电子学科在全国就很有影响,聋人工学院也是一个耀眼的亮点。”

周立伟院士认为:对学校的事业发展,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办好一所大学,首先要培育一种优良的学风。目前学术界蔓延着的浮躁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学校要重视在全体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中开展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教育,持之以恒,必有收获。对一所学校来说,好的社会声誉比名次更重要。

“大学不但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观看了天津理工学院正在建设的新校区模型后,徐叙院士说:“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支撑,现在高校对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我注意到不久前你们在《光明日报》上刊登的招聘广告,对特聘岗位支持的力度很大,有诚意,有魄力,我很赞赏。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尤其要注重调动学校现有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座谈会的气氛热烈而凝重。为了使院士们不过分疲劳,主持人不得已中止了会议。

紧张工作了一天的院士们离开学校时,已是华灯初放,天空云霞烂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