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近来有关连锁药店的系列报道,引起广大读者关注,有的读者来电话询问自己所在城市有没有连锁药店,有的打听离自家比较近的连锁药店设在哪儿。这组报道也得到医药行业主管部门的好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于明德说:我们非常欢迎媒体在推动医药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作深入的宣传报道。药品连锁经营是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内容。《光明日报》的这组报道把全国发展药品连锁经营的现状和一些先进单位的具体做法向大家展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对我们整个行业流通体制改革的很大促进和帮助。在接受采访中,于明德进一步阐述了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行药品连锁经营的意义。
如何把过高的药价降下来,是广大群众极其关心、各方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于明德指出,导致药价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药品流通费用太高。他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就是要以较少的费用使人民群众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配合这一改革,药品流通要做的是用最低的流通成本、最优的质量,来保证医院和病人的需要,而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药品从出厂到病人手中,差价高达四五倍,原因之一就是流通过程环节太多,效率低,费用高,导致药品价格不恰当提高。要迎接加入世贸后新的竞争,要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卫生改革对药品流通的要求,必须降低费用、提高效益。连锁经营是在药品零售企业中实现降费增效的有效措施,这不仅为国外企业所证明,也为我们中国企业6年来的实践所证明。
国家经贸委从1998年初开始推广药品连锁经营,为药品零售业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经营方式。于明德认为,这种方式最适合于人口和药店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说,药品流通过程中,配送环节所占成本比重非常高,现在我们的药品流通费用占流通总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十几,是发达国家药品流通费用的4倍,这里面可降低成本的空间非常大。正如你们报道的,连锁药店便于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实现规模经营。与单店经营比较,连锁经营可使配送成本降低、管理成本降低、财务成本降低,这三大成本都降低了,总成本肯定会明显降低。现在全国每年药品销售额是1000多个亿,只要在流通费用中降一个百分点,全国就是十几个亿,如果降低2个百分点就是30多个亿,相当于现有药品流通企业总利润的4倍多,潜力非常大。连锁经营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可以创造自己的优秀品牌。因为连锁经营强调若干个统一,统一了以后就有一个基本形象,这实质就是品牌。品牌是加入世贸后我们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
于明德坦言,在我国发展药品连锁经营并非一帆风顺,其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地方保护。
他说,现在地方保护大多不是明目张胆地做,而是以各种理由变相抵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进行正常经营。例如说本地药店过剩了,不需要再建新的。实际上现在全国12万家零售药店远远不够,我们估计至少要增加到20万家以上,才能真正满足便民的要求。连锁药店建与不建的原则就是便民原则,百姓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建。又如,有的地方以实行药品准销证管理或是增设检查项目等方式阻止外地企业到本地开办连锁药店。于明德指出,这种种做法都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的违法行为,并且显然是与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大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要进一步发展连锁药店,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覆盖面,必须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于明德说,湖北、云南、北京、黑龙江、辽宁等省市,在开放本地市场,接纳外地企业开办连锁药店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的做法值得提倡。
不少人担心,外商进来之后,我们的连锁药店甚至我们的药品零售业会被冲垮。对此,于明德的看法是,在分析与国外的差距时,我们宁肯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准备充分一些,但也不要把问题说得过于严重,要看到我们自己的优势。改革开放后这些年,我们在医药市场网络建设方面有很大成绩,已经形成遍布城乡的比较完善的网络体系。我们不是一点战斗力也没有,只是有差距。外商想把中国现有的批发、零售企业推掉,自己另搞一套,是不可能的。于明德分析,外资进入中国医药流通业的第一个项目会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即配送中心。因为从利润增长来看,这部分潜力最大,也是外企强于我们最多的环节;外资最早的登陆地点很可能是北京、上海或广州三市中的一个,这些是中国药品流通最集中的区域,市场潜力最大,市场环境相对比较好。至于将来的竞争形式,他预料外企与我们合作的可能性比较大,即利用我们现有的发育比较成功的市场网络,利用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强大资金实力,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发展。现在关键是要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缩小我们与国外先进经营水准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