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已在南京落幕。参演的24台新戏,在题材选择、导演手法、唱腔设计和舞台呈现上,都比以往有了较大提高,5部戏同获金奖更是创下新纪录。但新戏包括某些金奖剧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含金量不免打些折扣。
此次京剧节演出效果热烈、观众掌声如潮的是几台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新编古装戏,如上海京剧院的《贞观盛事》、中国京剧院的《瘦马御史》、南京市京剧团的《胭脂河》及哈尔滨市京剧团的《浑河堰》。这四台戏火爆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名角参演,如耿其昌、张克、尚长荣等都有精彩表演,但相当程度上是观众对剧情的共鸣。如列金奖剧目榜首的《贞观盛事》,讲述唐太宗接受魏征进谏,力戒奢华,共铸盛世的史实,很具现实意义。而《胭脂河》则以破案为主线,展示刚直的县令一身正气,不惧权贵的高尚品质,尤其是尾声县令去掉乌纱,绑缚王爷击鼓上京,悲壮、激昂,赢得了满堂彩。这些戏仿佛就是现实的反映,因而格外引人。
但过犹不及,有些新编古装戏虽离现实近了,但很多人反映太像现代戏了,不仅剧情如此,人物性格发展及言行都与现代人无异。以现代意识关照古人当然可以,但不能把某些意识强加给古人。如山西省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三关明月》,讲述杨家将与辽邦议和,反对战争,这一主题在今天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历史上的战争也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不能一概否定战争,剧中佘太君与萧银宗的厌战情绪是不符历史史实的。有的专家指出,新编历史剧是以古喻今,但不能着古装演现代戏,否则只会不伦不类,难以得到观众认同,也就无法流传下来。
纵观此次京剧节的24台剧目,23台是正剧,给人的感觉是剧情过于沉重。尤其是连着看下来,实在是太累。京剧为何搞得如此沉重呢?
一定要给剧目安上一个宏大的主题,结果使剧作负载过重。黑龙江省京剧院的《完颜金娜》,讲述金代修筑卢沟桥一事。就其内容来说,观众由此得知卢沟桥的来历,是一个好的选题。但该剧非要加上废旧政、立新法、王爷排斥、恋人误会等老掉牙的细节,并上升到民族团结的高度,显得做作、落套,难以征服观众。
人为地拔高人物和主题,也使剧作显得晦涩、生硬。如号称“西部京剧”的甘肃省京剧团的《西域星光》,讲述两代国王的传承故事。虽然剧作者运用大量华丽的词藻一再阐明要和平不要战争,但人物思想发展和剧情发展脉络混乱,让人不知所云。
此外,唱腔过高过满,唱段过多,全剧张弛无度,观众初始听得过瘾,但一出戏甚至几台戏下来便觉得很累。这些高腔也使得新戏一般演员很难演,而这又不利于新戏的推广和普及。
新戏中只有吉林省京剧团的《弦高献牛》是喜剧。这出戏剧情生动,语言幽默,尤其是弦高时时不忘赚钱的商人本性,真实可信,让人在笑声中感悟弦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轻松的欣赏中领略了麒派那细致的做工。上届京剧节的喜剧《乌纱记》和《大脚皇后》就很受欢迎,此次《弦高献牛》又令人开怀,可见喜剧的艺术魅力。看来京剧工作者也应改变一下创作观念,在保持剧作思想性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增加观赏性,以此吸引观众。
打破地域、院团界限,采取强强联合的方法,邀请名家加盟,组成最强创作、演出阵容,已成为近年来各剧院的共识。但如此一来,名编剧、导演便成了抢手货,以至于这些人身兼数剧,结果强强联合变成强者多劳。
本次京剧节上,某位著名剧作家的参演作品就有4台,还有三位剧作家的参演作品分别在两部以上。几位名导演及作曲也是分身无术,有的同时导3台戏,有的同时作4部曲。近年来戏剧圈内知名度很高的几位灯光及舞美、服装专业人员,也在多出新戏中任职。针对这种状况,有人认为此举提高了剧院和剧作的档次,使得剧本创作、舞台展现到演员表演都迈上了新台阶,直白地说至少是获奖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更多的人则持否定态度,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时创作或执导几部戏,势必分散精力,影响剧作的艺术质量。密集创作还难以创新和突破自己,从而使一些戏细节或表现手法雷同,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邀请名演员加盟演出也有利有弊:利在提高了戏的档次;但由于外请演员无法长久留下,剧目自然无法继续演出,往往只演几场,评上奖就收箱入库,不利于剧目的完善、提高和进入市场商演。
强者多劳还反衬出京剧创作人员的匮乏。近年来京剧创作队伍流失严重,编导人员青黄不接。以往剧团演传统戏多,全国就那么几位数得着的大剧作家,而今要演新戏,创作人员便显得捉襟见肘。专家指出:京剧要向前发展,必须排演新戏,而编导匮乏势必会影响京剧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因此培养更多的京剧创作人员已成当务之急。